/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1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坚韧与执着的民族气节。 语言运用:能结合注释、插图,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展开联想和想象,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味。 思维能力:通过融合语言文字及书中插图还原画面的方法,想象精卫海边玩耍、溺水而亡、化鸟填海的画面,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感受精卫的坚韧执着。 审美创造: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精卫想把汹涌澎湃的东海填平的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精读古文,确保学生能够流畅、准确地阅读古文,并掌握其停顿与节奏。 2.通过研究一种文言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感情,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过趣味猜测神话人物,引入本课主题 1.展示相关词语,猜测神话人物。 出示:腾云驾雾各显神通上天入地刀枪不入三头六臂神通广大 预设:哪吒、孙悟空 2.从哪吒、孙悟空等能力超群的人物引出神话单元,并介绍《山海经》 出示:《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主要记录了古代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内容,同时也涵盖了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山海经》现存十八篇,包含三万一千多字,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力。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精卫填海》就是出自此书,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 二、根据预习情况,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1.回顾以往知识,总结学习方法。 (1)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文言文 (司马光、守株待兔) (2)回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注释和上下文理解疏通文意) 2.诵读体验,初步感受文言文。 (1)请同学们自行诵读文言文,注意读音读音正确,对难读的部分多加练习。 出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讨论文中哪些字难以读准。 预设:堙、少shào (多音字) (3)就”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这句的停顿进行讨论,并说明理由。(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标出读音的节奏,与同桌互相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教师示范读音,指导学生实现“声断气连”。 (6)尝试多种诵读方式(竖读、去掉标点读)。 三、采用多种策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1.概述初读后的主要内容。 提示:了解女娃的身份,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2.解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出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1)理解“少女”在古今的不同含义。(古:小女儿;今:年轻的女子) (2)提问:炎帝的“小儿子”可以如何称呼 预设:少儿 (3)实际应用:尝试用古文简介自己: 之 ,名曰 3.解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出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1)学习“于”字的用法,调整语序为“女娃于东海游”。 (2)拓展:理解”学于学校”,声音“不绝于耳”。 (3)利用注释串联起来解释意思。 预设: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从此未曾归来。 4.解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理解“衔”的含义。字典中对“衔”字有如下解释,选择哪一种 (出示:①含着②接受。选第一种。) (2)模拟“衔”的动作。 (3)指导书写“衔”。先观察学生书写,评价优缺点,讨论如何写得更好。 (4)关注“常”字,了解精卫衔木石填东海的坚持不懈。 (5)利用注释串联起来解释意思。 预设:她经常从西山叼着树枝和石块,用它们来填塞东海。 5.复述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指定学生讲述故事。 预设: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