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洞庭》二次备课 一、 核心创新理念:从“学一首诗”到“品一个人·探一处景·悟一种心境” 传统的教学止步于理解诗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得更远。 二、 创新性教学设计思路 1. 导入创新:穿越时空的“旅行邀请” 常规操作: 展示洞庭湖图片,直接引入课题。 创新设计: 情境创设: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台‘时空穿梭机’。我们要穿越回1200多年前的中秋之夜,目的地是中国的洞庭湖。邀请函的签发人,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又为何能写出这千古名篇。” 技术辅助: 利用VR视频或360°全景视频(可在网上找到相关素材)展示洞庭湖的浩渺风光,让学生瞬间“置身”于湖畔,直观感受“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宏观意境。 2. 内容赏析创新:多维视角品意境 常规操作: 逐句翻译,讲解“比喻”修辞手法。 创新设计: 【视角一:地理学家之眼】 问题: 为什么刘禹锡能看到“潭面无风”像未磨的铜镜?洞庭湖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导思考: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水域广阔,在无风的夜晚更容易形成平静如镜的景象。) 活动: 提供一张古代洞庭湖的地图(或范围示意图),与现今地图对比,让学生感受其“八百里洞庭”的浩瀚,理解“遥望”的视角和“白银盘”的比喻何其精妙。 【视角二:绘画家之眼】 问题: 如果让你把这首诗画出来,你的画布上会有什么?如何构图?主色调是什么? 活动: “诗意画境”构图练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或简单勾勒画面:远景是苍翠的君山,中景是澄澈的湖水,近景可能是一叶扁舟或诗人自己。色调是银白(月、水)与青黑(山)的搭配,整体呈现出一种宁静、素雅、和谐的中国水墨画意境。 【视角三:雕塑家之眼】 问题: 把“白银盘里一青螺”换成“一面镜子里一块石头”好不好?为什么? 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对比品味: “白银盘” vs “镜子”: “银”字点明了月光的颜色,赋予了画面贵金属的质感和光泽感,比“镜子”更富丽、更具体。 “一青螺” vs “一块石头”: “青”字写出了山的色彩生机(翠绿),“螺”是生命体,其造型圆润玲珑,比“石头”更显可爱、精巧与秀美,体现了诗人对洞庭山水深深的喜爱与赞美。 小结: 诗人的比喻不仅是形似,更是质感的升华(银)、色彩的点睛(青)、和情感的注入(螺的可爱)。 3. 拓展与迁移创新:打通古今,连接自我 常规操作: 介绍刘禹锡生平,背诵古诗。 创新设计: 【活动一:我是小诗人】 创设情境:如果你在某个夜晚,站在某个著名的景点(如:外滩看浦东、山顶看城市夜景),模仿《望洞庭》的句式,你会怎么写? 范例支架: 《望外滩》“霓虹秋夜两相和,灯影幢幢霓虹河。遥望浦东如林立,东方明珠一玉梭。” 这个活动旨在内化诗歌句式,并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创造力。 【活动二:知人论世,感悟心境】 深度讨论: 刘禹锡写此诗时,正被贬官在外,人生处于低谷。但他为何能写出如此空灵、宁静、美好的诗篇? 引导思考: 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和人生观?(豁达、乐观、善于发现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他并没有在诗中加入任何抱怨,而是将身心融入自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连接自我: 当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时,是否会像刘禹锡一样,通过发现身边的美好来调节心情?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4. 作业设计创新:提供多元选择(菜单式作业) 必做(基础性): 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选做(探究性,3选1或更多): 画家: 为《望洞庭》绘制一幅诗意画,并为你的配色和构图写一段说明文字。 导游: 假设你是洞庭湖的导游,请你为游客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用一段优美的文字介绍诗中的景色和它的妙处。 作家: 将《望洞庭》改写成一篇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