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的耳朵 教材分析 《大象的耳朵》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故事讲述了大象的耳朵从耷拉着到受到小动物们质疑后竖起来,再到有飞进小虫子的困扰后又让耳朵耷拉着这一变化过程,很好地契合了本单元的主题“改变”。课文中有很多小动物的对话,这是一条明线,而大象的心理变化则是一条暗线,两线并行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同时课文有详有略的写法又让人展开无限想象,让故事充满灵动性。 本单元对应的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进入本册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又乐于表演,因此在读好问句的基础上,进行情境表演读,巧妙地将哲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也为后面课文的讲故事做好铺垫。在情境表演环节,可根据学情不同提出分层要求:第一层次,对于表演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读问句,要求读好疑问词和疑问句上扬的语气;第二层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把角色朗读表演得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 1.在完成学习任务中,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认识“耷、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扇、似”,会写“扇、痛”二字,理解大象耳朵的特点,了解大象想法的改变。 2.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经验,朗读好课文,读好问句,读好对话,读出个性。 3.借助大象的话展开个性化朗读,领悟大象想法的改变。 4.感受童话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初步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象想法的改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单元主题和本单元的课文。 走进童话王国,聆听改变故事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读题(关注轻声:的、朵) 3.出示(创设)情境,引出学习任务 教师引导:学校课本剧社团准备把《大象的耳朵》排成课本剧在艺术节上表演,想在我们班招募一批小演员,同学们想参加小演员招募吗?(想)想当上小演员可不这么容易,得先通过社团的面试。但是,大家也别慌,老师已经了解了招募要求,这节课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按照招募要求一个一个去完成任务,相信大家一定会成为合格的小演员,大家有信心吗?(对教案而言 话是否多了) 剧本内容我了解 1.根据预习前测情况,读难读的词语。 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了解大象耳朵的变化过程学习要求:1.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文章自然段序号。2.想一想:大象的耳朵经过了哪些变化? 2.出示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 。 3.指名说一说大象的耳朵经过的变化。 大象的耳朵原先( )→ 中间( )→ 最后( ),说一说 交流反馈:大象的耳朵原先(耷拉着)→ 中间(竖起来)→ 最后(耷拉着) 4.了解大象耳朵的特征 (1)找出表示大象耳朵特征的词语(大 像扇子 耷拉) (2)学习“耷拉” (3)学习多音字“扇、似” (4)“用 像 似的”说一句话 (5)写生字“扇、痛” 左上包围一撇姚写得舒展 出示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姿势端正 书写正确 书写美观(撇画写舒展) 在《语文课堂作业本》上描一个,写一个,师评,生生评。 剧中台词我来读 学习活动二:再读课文,练习读好问句学习要求:1.读一读:默课文第2-8自然段,做到不出声,尽量不指读。2.画一画:用“ ”画出小动物们说的话。用“ ”画出大象说的话。 交流小动物,板贴小动物。 交流:大象先后遇到的小动物有: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板贴)。 交流小动物们和大象说的话 (1)指名回答 (2)PPT出示大象和小动物们的对话,学生校对。 3.指导朗读问句 (1)出示小兔、小羊、大象说的话,引导关注问号。 (2)出示小兔子的第一句话,引导关注语气词“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