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9.古诗三首 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人文主题:连续观察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习作要求: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看到这两幅图,你有怎样的感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知作者 第一课时 暮 江 吟 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诗人在江边。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释诗题 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但捺不与撇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 会写字 左边的“口”要写得小而偏上,右边是一个“今”,不要写成了“令”。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读古诗 明诗意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sè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 可爱。 真珠 珍珠。 似 好像。 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比喻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光芒,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悟诗情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景,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江暮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傍晚江畔秋色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会诵读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平缓,轻柔 惊叹 赞美 暮江吟 傍晚: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热爱大自然 明结构 第二课时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 复习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知作者 题西林壁 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可以知道有关这首诗的哪些信息? 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释诗题 书写,题写。 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yuán tí cè fēnɡ lú / / / / / / / / 会写字 题 侧 庐 缘 峰 tí cè fēnɡ lú yuán 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 右边的第一笔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横不宜过长,右下部略瘦长、紧凑。 明诗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写景 明理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横———岭 侧———峰 远看 近看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