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4291

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59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 cover
《听听,秋的声音》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设计以“感受—想象—创造”为主线,融合多感官体验和跨学科元素,力求通过开放自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聆听、想象与表达中感受秋天的诗意和语言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蟀、振、韵”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想象、合作交流,能从秋天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生机与美好;能仿照诗歌形式进行续写,创作自己的小诗。 3.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季节的描绘与赞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培养环保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与美好;仿照诗歌形式进行续写。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抽象的秋天的声音(如“叮咛”、“歌吟”);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秋天的图片、声音音频,如风声、蟋蟀声、落叶声等);准备轻音乐(如《秋日私语》);准备实物如落叶、果实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诗句或图片;观察生活中的秋天,留意秋天的声音。 四、教学过程 (一)多感官导入,激发兴趣(约5分钟) 聆听秋声:播放一段混合了秋风声、落叶声、蟋蟀鸣叫声等秋天声音的音频,或播放《秋日私语》等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分享感受: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季节的气息?” 揭示课题:教师顺势引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注意课题中的逗号,读出邀请和倾听的意味。 设计意图:通过听觉导入,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将学生迅速带入秋天的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约8分钟)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老师。 检查字词: 出示生字词卡片(如“抖动、蟋蟀、振动、歌韵、掠过、叮咛、歌吟、辽阔”),重点指导易读错字音,如“蟀”(shuài)、“振”(zhèn,翘舌音)、“韵”(yùn)、“掠”(lüè)等。 鼓励学生分享识记生字的方法(如形声字规律)。 了解内容:指名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诗中提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如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 ”声、大雁的叮咛、秋风的歌吟)。 设计意图: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为深入品读打下基础。 (三)品读想象,探究秋韵(约12分钟) 寻找秋声,想象画面: 任务驱动: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秋声,多读几遍,并想象:读到这种声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 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喜欢的理由。 全班展示与点拨: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随机点拨引导,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黄叶道别(第1小节):引导学生抓住“抖抖手臂”、“道别”等词语,想象黄叶飘落的情景,体会不舍之情。朗读时可读得稍慢,读出依依惜别感。 蟋蟀告别(第2小节):想象蟋蟀振动翅膀唱歌的样子,体会其告别阳台时的情感。朗读时可轻快些,表现活力。 大雁叮咛(第3小节前两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叮咛”(反复嘱咐),想象大雁对白云或朋友们的关切叮嘱。朗读“暖暖的叮咛”可处理为重音,读出温暖。 秋风歌吟(第3小节后两句):通过找近义词(歌唱、歌咏)理解“歌吟”,想象秋风掠过田野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朗读时可高昂些,读出丰收的欢快。 无声之声(第4-5小节):引导学生发现秋的声音还藏在叶子里、小花上、汗水里、谷粒里,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