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历史上,我们中华儿女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爱党爱国故事。回望近代史,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美丽的家园,当暴虐的敌机在我国的领空不断示威,当家人和朋友面临着家破人亡的绝境之时,多少仁人志士甘愿杀身成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愿坚的《党费》,聆听一位共产党员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王愿坚 党 费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小说的创作背景。 01 02 03 梳理情节,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把握小说主旨,学习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走进作者 王愿坚 (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普通劳动者》《妈妈》等。 “故事篓子” 作品信息 “十七年文学”指1949—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苦难年代、过去生活;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观念作斗争。《党费》应属于其中的“回忆”题材。 小说背景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转移,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与红军的联系,欲置红军于死地。 党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打乱后,党组织又马上派人下山把“并村”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游击队的联系。《党费》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引子: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1) 开端: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人物(2~5) 发展:初到八里坳———初次接头;初识黄新;想缴党费(6~29) 高潮:再到八里坳———黄新为红军腌咸菜,敌人得信搜查; “我”遭搜捕,黄新救“我”被捕(30~55) 结局、尾声:“我”代黄新缴上党费(56~60) 党费 自学指导一(4分钟) 1.“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2.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3.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①叙述真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②便于更为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让读者得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使故事情节叙述更加集中。 2.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向党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