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 单元总结 核心概念: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能说出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 知道不同的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认识周围事物的不同特征(如颜色、声音、气味等)。 2. 科学思维 能初步将事物的特征(如冷、热、香、响)与对应的感觉器官(皮肤、鼻、耳等)进行关联。 能在教师引导下,根据生活经验对感觉器官的作用进行简单的描述和比较。 3. 探究实践 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常见物体(如水果、文具)进行观察和描述。 能模仿示例,动手触摸盲文模型或走在盲道体验垫上,初步感受触觉的作用。 4. 态度责任 乐于用感觉器官探索世界,并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初步形成保护感觉器官(如不用脏手揉眼、不对同学耳朵大声喊叫)和关爱残障人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五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学生理解“如何认识世界”和形成保护意识的基础。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综合观察:一年级学生容易只使用最明显的感官(如眼睛),引导他们协同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是本课重要的实践目标。 教学难点 理解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及其多种功能:相较于眼、耳、鼻、舌,皮肤的感觉功能(冷、热、触压等)更抽象,教材中提到的“保护罩”和“空调器”作用需要借助类比和体验来帮助理解。 建立关爱残障人士的责任感:如何让一年级学生从认知“助听器、盲道”等工具,自然而然地内化为“不占用盲道”、“平等关爱”的实际行为与情感,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情景模拟和故事引导来实现 教学准备: 1.“我的收获”个人小纸条: 为每位学生打印或手写一份迷你版的“我的收获”表格(与教材第1张图下方表格一致),用于课后让学生自己画笑脸√,加深印象。 2.盲道体验道具(可选,强烈推荐): 打印几张盲道地砖的图片(条形引导砖和圆点提示砖),贴在地上形成一小段“模拟盲道”,让学生排队依次体验“蒙眼走盲道”和“有障碍物走盲道”的区别。(注意安全:需教师全程搀扶保护,此活动也可由教师演示。) 3.盲文体验道具: 寻找带有凸起盲文点的物品,如药盒说明书、电梯按钮面板模型(可自制:在硬纸板上用热熔胶点出圆点模仿盲文),让学生亲手触摸感受。 教学过程: 一、单元总结(20分钟) 【情境创设】:探险小英雄的“装备”大检阅 小朋友们,我们都是探索世界的小英雄!在过去几天里,我们发现了五件超级厉害的“探险装备”,它们能帮我们发现世界的奇妙。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庆功会”,检阅一下我们的装备,看看谁已经成为了合格的“探险家”! 回忆装备,贴图归类 (5分钟) 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探险小英雄”(简笔画小人)。拿出分别写有“眼、耳、鼻、舌、皮肤”的卡片和对应的功能卡片(如:看、听、闻、尝、摸/感觉冷热)。 任务:请学生上来,将感觉器官卡片贴在小英雄的相应位置,并将功能卡片与之配对。全班一起判断对错,并大声说出这个器官的本领,如:“眼睛———看!” 游戏体验,综合运用 (10分钟) 活动:“神秘宝盒”猜一猜 准备: 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入一个常见水果(如橘子)。 任务: 请一位学生用手摸(皮肤),说说是什么形状、摸起来感觉怎么样? 请另一位学生拿到耳边 轻轻摇一摇(耳朵),听听有没有声音? 再请一位学生 闻一闻(鼻子),猜猜是什么气味? 最后取出,用眼睛看(眼睛),确认是什么。 教师剥开橘子,请大家尝一尝(舌头)。 引导:这个游戏告诉我们,认识一个东西,常常需要好多“装备”一起工作才行! 单元小结,分享收获 (5分钟) 引导:出示教材中的“单元小结”图。我们的装备这么厉害,我们要怎么保护它们呢? 讨论:引导学生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