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人们恋爱的时候做着美梦,一旦结婚就从梦中醒来。 ———蒲柏【英】 亨利克·易卜生 Henrik Ibsen (1828—1906.5.23) 挪威戏剧家、诗人 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 被称作世界“现代戏剧之父” 出生于挪威南部一个商人家庭。 由于父亲破产,只接受过几年小学教育。16岁入药材店当学徒,22岁去首都奥斯陆参加社会主义者领导的工人运动(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并从事写作。 1849年开始戏剧创作,1851—1862年任剧院编剧、导演,共写剧本26部。倡导挪威民族戏剧,遭到保守势力攻击。 1864年出于对政府的不满而出国,侨居国外27年。 晚年回到挪威,他去世后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 02 以古代英雄传奇、民谣、神话等为素材,题材多样,富有幻想和浪漫色彩,如《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恋爱喜剧》、《布朗德》和《培尔·金特》等。 1850一1868 早期 揭露和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剧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国民公敌》等。 1869一1890 中期 创作着重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分析,象征主义因素加重,悲观气氛较浓,如《海达·高布乐》和《建筑师》等。 1891一1906 晚期 他的各种体裁的剧本按思想发展历程,开分为三个阶段。 易卜生 四大社会 问题剧 《社会支柱》(1877年) 《玩偶之家》(1879年) 《群鬼》(1881年) 《人民公敌》(1882年) 易卜生在四大社会问题剧中用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社会问题剧”现今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指的是易卜生创造的直接揭示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现实主义戏剧。 它侧重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讨论又是社会问题剧的一大特点,剧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对白,所以社会问题剧又叫“讨论剧”。 社会问题剧 创作背景 易卜生所处的挪威,地处欧洲边陲,经济发展比较迟缓,资本主义出现较晚,而且也没有封建的农奴制度,所以受封建的压迫和冲击较少,眼界虽然狭小,但“还有性格以及独立的精神”。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更加分工明确的部门,整个社会需要更多劳动力支持。 在这样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条件下,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关于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随后,挪威社会上发动的强大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在易卜生的内心深处,仍保有对“真正的人”的美好回忆。 这就使他在早中期作品中: 一方面,对资本主义人性丧失的现实进行无情地批判,呼唤“真正的人”的复归; 另一方面,又塑造具有人的尊严、道德、情感和期盼以及精神尚未枯萎的正面人物。 1879年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时,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妇女解放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 她们发动的强大妇女解放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 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 “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 此处实指剧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