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6213

1.1.3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课件(共18张PPT,内嵌视频)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211126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1.3,内嵌,七年级,生物,北师大,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实验法研究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 响尾蛇是一种毒蛇。长约2米。身体呈绿黄色,具有菱形黑褐色斑。尾端有角质环,运动时能发出声音,故称为响尾蛇。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也有近似种。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 针对此问题作出假设并阐明理由。 投票环节1:视觉、听觉、嗅觉、热感。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二、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视力不好,眼只能感受可见光,看不清物体。 眼下方有一对能感受热的结构,可以感受较近动物的体温。 舌能感受空气中的气味。 结合上述信息,请重新作出假设并阐明理由。 投票环节2:视觉、听觉、嗅觉、热感。 一只没有被响尾蛇咬伤的动物不能触发响尾蛇的追踪行为。 三、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猎物的。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可行?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森林中光线昏暗,响尾蛇无法靠视力追寻猎物。 猎物已经跑得很远,响尾蛇无法用感受体温的结构追寻猎物。 响尾蛇会不会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猎物的? 四、设计实验方案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1、实验中两只死老鼠的唯一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的死老鼠? 3、为什么要多次强调重复上述实验? 三、设计实验方案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是一只老鼠被蛇咬过;另一只老鼠未被蛇咬过。变量就是有没有被响 尾蛇袭击过。 形成对照(起对照作用)。 避免偶然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我们把发生变化的环境条件叫做变量。 探究实验一般只设一个变量。 设计实验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控制单一变量 ②设置对照 ③可重复原则 四、设计实验方案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多次重复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小误差。科学实验的数据结果应取各个重复组的平均值。 五、实施实验并记录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请预测实验结果和相应结论? A B 被蛇咬过的死老鼠 五、实施实验并记录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实验一 A B 未被蛇咬过的死老鼠 五、实施实验并记录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实验二 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知识点一 人们常通过实验法研究科学问题 分析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实验结果与我们的假设一致。 知识点二 实验法通常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作出假设 (4)设计实验方案 (5)实施实验并记录 (6)分析实验现象 (7)得出结论 一、实验法研究步骤 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猎物的吗? 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猎物的。 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猎物的。 ①选择实验材料 ②确定变量(毒液的气味) ③设置对照实验(除变量外,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生物学其他研究方法 观察、调查、分类、建模等。 在生物学研究中,有时还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物理、地理、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通过设计和制作,解决现实问题。 1、我国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在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09幅,收入药方11096服。你认为李时珍在研究药物时,采用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思考与练习 观察法 思考与练习 17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