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6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固体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固体》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二课。教材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接着通过探究固体形状是否因位置变化而改变、外力作用下固体形状与质量的变化、固体体积是否因形状改变而变化以及固体的堆积性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固体具有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可堆积等共同特征,同时介绍了规则与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为后续对比固体与液体的不同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固体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能识别常见固体,但对固体的科学特征缺乏系统了解。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探究,具备初步的观察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数据记录与分析的规范性上还有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识别常见固体并知晓其核心特征,了解测量固体质量和体积的工具与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形状变化与物质、质量、体积的关系”,培养“变量控制与逻辑推理”能力;对比固体与液体的堆积性(沙子能堆、液体不能堆),强化对固体特征的认知。 探究实践:掌握用“电子天平测固体质量”“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操作方法,能独立完成“改变固体形状后质量、体积是否变化”的实验并记录。 态度责任:认识到固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桌椅、书本),养成“细致观察、严谨实验”的科学态度。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有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可堆积),了解测量固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固体“有固定形状且体积不随形状改变而变化”的特点,准确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等级标准(★★★/★★/★) 知识掌握 能说出3种以上固体特征★★★:准确描述5个特征(如固定形状、体积等) ★★:说出3-4个特征 ★:说出1-2个特征 探究能力 1.正确使用工具测量固体的质量★★★:规范操作并记录数据 ★★:能完成基础操作 ★:需指导完成2.正确使用工具测量固体的体积★★★:完整记录现象并总结规律 ★★:记录现象但无结论 ★:记录不完整 科学思维 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物品都用固态物质制作”★★★:举出3个生活实例 ★★:说明1-2个实例 ★:需提示举例 态度习惯 1.实验器材整理情况★★★:主动整理并协助他人 ★★:整理个人器材 ★:需督促整理2.课堂参与度★★★:积极提问并分享发现 ★★:能回答问题 ★:被动参与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教师活动1 提问:“同学们,像木块、铅笔、尺子这样的物体都是固体,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固体呢?”学生活动1 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常见的固体,如石头、橡皮、书本等。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激活已有认知,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引入对固体的科学探究。环节二:固体形状与位置的关系教师活动2 提供木块、杯子、铅笔、石头等固体物品,引导学生移动这些固体,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播放视频 播放显微镜下食盐和糖颗粒移动的视频,提出问题“这是显微镜下不同的固体颗粒,移动它们,颗粒形状会发生变化吗?” 3.师生小结:固体的形状不会因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学生活动2 分组移动固体物品,仔细观察并记录形状变化情况,然后分享自己的发现。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交流分享观察结果。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让学生直观感受固体形状不会因位置变化而改变,初步建立固体“有固定形状”的概念。环节三:外力作用下固体的变化教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