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液体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液体,找出液体并说明理由;接着通过探究不同液体(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的特征,总结液体的共同特点;还涉及液体体积、质量的测量方法及相关探究。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液体的基本属性,掌握简单的测量技能,为后续学习固体与液体的对比等知识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液体有一定感性认识,知道水、牛奶等是液体,但缺乏对液体特征的系统、科学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备初步的观察和简单实验能力,但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晓常见液体特征(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熟悉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工具与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观察比较不同液体可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液体测量过程与结果能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液体特征,正确使用工具测量并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激发液体探究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增强科学探究热情,体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会流动、无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掌握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确定体积”的特点,准确规范地使用量筒、电子天平进行测量。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探究液体的共同特征能通过观察记录(准确记液体特征)、特征归纳(抓液体共同特点)、实验操作(规范做相关实验)、交流表达(清晰说发现),评价对液体共同特征的认知。能基本能不能测量液体的体积能通过工具使用(规范用量筒)、读数方法(平视读数)、实验操作(抽取倒液体)、结论理解(懂体积确定),评估体积测量掌握情况。能基本能不能测量液体的质量能通过工具使用(正确用天平)、实验操作(量取液体)、数据记录(记质量数据)、结论分析(知质量差异),考查质量测量及认知。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寻找身边的液体教师活动1 展示教材中包含多种场景(打针的药液、跑步的汗水、厨房的油和牛奶、加油站的汽油等)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里,你们能找出哪些是液体吗?说说你们认为它们是液体的理由。”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指出其中的液体(如药液、汗水、食用油、牛奶、汽油等),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判断理由(如“它们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等)。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向科学认知过渡,为后续探究液体特征做铺垫。环节二:探究液体的共同特征教师活动2 1.提供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等液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液体的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等,填写表格。 2.提问:“把同一瓶液体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会有什么发现?” 小结:液体的形状随着容器的不同而改变,液体没有固定形状。 3.将瓶子以不同方式摆放,液体静止后液面有什么特点?”,并演示相关操作。 小结:液体表面在静止时呈现水平状态,这样的液面叫水平面。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2 分组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记录它们的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等,比较不同液体的异同,尝试总结相同之处。 观察同一瓶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现象,以及瓶子不同摆放方式下液面的情况,交流发现(液体形状随容器改变,液面静止后是水平面)。活动意图说明: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