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1210

9 那个星期天 教案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3038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那个,星期天,教案
  • cover
9 那个星期天 课题 9 那个星期天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整篇课文以表达情感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融情入景来表现心情的变化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到了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语文要素。课后练习也紧扣单元要素,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变化;抓重点语句,归纳总结表达情感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学习表达。关注作者: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课文选自半自传体小说《务虚笔记》,知道课文背景,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一定的帮助。关注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关注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课文真实感人地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这种细腻的变化既通过动作描写,也通过对内心的刻画,融情于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教学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9个词语。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核心任务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音频。2.学生预习:一读(2-5次)、二标(段落序号);三圈(生字:写的用“ ”,认的用“”,词语用“( )”)、四描(描生字,圈部首)、五思(带着课后问题去思考)。 第一课时 过程设计 核心子任务 学的活动 核心子任务一:课堂导入 【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9个词语。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教师导入新课: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父母答应你一件事情却迟迟不兑现的经历吗?说一说当时的心情。生自由发言。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铁凝的《盼》,“我”盼望穿上新的雨衣,并最终实现了愿望。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那个星期天,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父母答应你一件事情却迟迟不兑现的经历,同时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对“期盼”这一心理感受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核心子任务二:新课教学 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他与疾病抗争多年,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有《我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本文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1)(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学生汇报。预设1: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我”在那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预设2: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早到晚写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