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小房子”展示会》教学反思 《“小房子”展示会》教学反思(1) 《“小房子”展示会》作为“造房子”单元的成果展示评价课,聚焦“人类活动与环境”“技术、工程与社会”核心概念,试图通过展示、评价、反思等环节,落实二年级学生的科学观念与工程实践能力。但从实际教学落地情况来看,既有符合学情的有效设计,也存在需深化、优化的细节,现从教学目标达成、环节实效、重难点突破、学生差异、改进方向五个维度展开具体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基础目标落地较好,高阶目标需深化 从课堂反馈来看,科学观念目标与态度责任目标基本达成,但科学思维目标与探究实践目标的高阶要求仍有差距。 1. 达成较好的方面: - 借助“房子的____用了____材料,理由是____”的句式,85%以上的学生能清晰介绍房子各部分材料(如“窗户用了透明塑料片”),初步实现“认识常见材料特点”的目标; - 投票贴贴纸、小组互评环节中,学生参与热情高,多数能认真倾听他人介绍(如得票高的小组说“用硬纸板做墙壁,因为不容易塌”时,其他学生能举手提问“为什么不用布料做墙壁”),体现了“乐于分享、倾听他人”的态度。 2. 需深化的不足: - 科学思维上,仅约60%的学生能“用经验支持观点”。例如介绍材料理由时,近半数学生仍停留在“好看”“颜色鲜艳”等外观描述,而非“材料特点与功能的联系”(如“透明塑料片做窗户,能看清里面的字,符合‘房间明亮’的标准”),说明对“材料—功能”关联的理解仍需引导; - 探究实践上,“提出具体改进方案”的目标未完全落地。多数学生能发现问题(如“房子会歪”“窗户太小”),但仅30%的学生能说出改进方法,其余多停留在“改得更稳固”“改大一点”的模糊表述,未关联材料特性(如“把软纸屋顶换成硬纸板,用胶水粘牢,就不容易歪了”)。 二、教学环节实效:设计贴合低年级学情,但细节执行需优化 教案的环节设计(展示—评价—展示会—反思—拓展)逻辑清晰,且融入了低年级学生易操作的具象化工具(评价表、贴纸、实物检验),但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标准细化、引导深度仍有改进空间。 1. 相互评价环节:标准具体但“落地精度”不足 评价表中“用两本书压房子测稳固性”“小人能进出测门窗大小”等设计,有效解决了低年级学生“不会评”的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两点问题: - 时间紧张:5分钟的自评+互评时间,约1/3的小组因争论“是否算废旧材料”(如有的学生认为“用过的作业本纸是废旧材料”,有的认为“新剪的彩纸不是”)而未完成评价,最终只能匆忙打“√”“×”,评价流于形式; - 标准模糊:“节约材料”的判断仅靠“识别废旧材料”,未明确“至少使用1种废旧材料”,导致部分学生因作品未用废旧材料而自我否定,却未意识到“合理裁剪、不浪费新材料”也是“节约”,需补充细化标准。 2. 展示会投票环节:调动积极性但“评价深度”不够 贴大拇指贴纸的投票形式虽让课堂氛围活跃,但存在“跟风投票”现象:约20%的学生未观察材料合理性,仅跟随同桌投票;且得票高的小组介绍后,老师未及时追问“他们用硬纸板做墙壁、透明塑料片做窗户,哪一点最符合‘材料合理’”,导致其他学生仅记住“他们的房子好看”,未真正理解“材料特性匹配功能”的核心。 3. 拓展环节:联系生活但“概念链接”不足 “植物放哪里合适”的问题,学生多回答“放窗户边”,但仅少数能说出理由(“有阳光”),未关联前序环节的“房间明亮”标准(如“窗户用透明材料,能透光,植物需要阳光”),导致“房子内环境与生物生存的关联”这一拓展目标未完全落地,错失了“从模型到真实生活”的概念迁移机会。 三、重难点突破:重点基本达成,难点需“搭支架” 本课重点是“展示介绍作品”,难点是“发现问题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