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7826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8469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年,编版,新教材,教材,语文,三年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0.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返、苔、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ì”,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柴 返景 复照 青苔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 谁来介绍一下他 (学生介绍李白,教师补充)谁来背一首他写的诗 (指名分别背一首李白的诗) 2.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楚江(chǔ) 孤帆(左边是“孑”) 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及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 教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长江、孤帆、太阳等) 2.小组讨论:前两句诗中“断”“开”“回”这三个字好在哪里 (“断”“开”将天门山夹江对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回”字则描绘出了长江受到山峰阻挡而回流时的翻滚咆哮的情境,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的特点。) 3.后两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青山相峙而立;孤帆乘风破浪)结合你的想象说一说“出”“来”二字妙在哪里 (动态美,喜悦之情) 4.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磅礴气势。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结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和美好的图景啊! 2.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三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