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老师 授课班级 班级人数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能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会运用合并同类项、移项的方法解有关的一元一次方程,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解方程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感悟解方程过程中的转化思想,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解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移项法则,能够准确判断何时需要移项以及移项后符号的变化。 (2)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方法,体会化归思想,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等知识点。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移项法则简化方程的解法,从而更高效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并学会运用合并同类项、移项的方法解有关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方程求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教师首先展示一个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小明解方程 2x + 7 = -2x + 7 按如下步骤: 第一步:两边同时减去 7,得 2x = -2x, 第二步:两边同除以 x,得 2 = -2。 你觉得他做得对吗?如果有错,错在哪里?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引入新的解法 ———移项) 学生活动 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尝试解答并找出小明的错误。教师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学生:小明在第二步中两边同除以 x 是错误的,因为当 x=0 时,这样的操作没有意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将含有 x 的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性质,并鼓励他们总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新知探究 教师活动 2: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详细讲解移项的概念和方法: 例题 1:解方程 5x - 2 = 8. 方程两边都加上 2,得 5x - 2 + 2 = 8 + 2, 即 5x = 8 + 2. 比较这个方程与原方程,可以发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中的 - 2 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 因此,方程 5x - 2 = 8 也可以这样解: 移项,得 5x = 8 + 2. 化简,得 5x = 10. 方程两边同除以 5,得 x = 2. 教师进一步强调移项的关键点: 移项时符号要改变。 移项后需要合并同类项。 最后通过系数化为 1 来求解。 接着,教师用另一个例子加深理解: 例题 2:解方程 2x - 3 = 7. 移项,得 2x = 7 + 3. 化简,得 2x = 10. 两边同除以 2,得 x = 5.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跟随自己的步骤,观察每一个变化,确保学生能掌握每一步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活动 2: 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教师的解题步骤,尝试模仿解其他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移项的规则:改变符号后,从方程一边移到另一边。 (学生:原来通过移项可以简化方程的解法,只需要记住移项要变号,再进行化简即可。) 三、例题讲解与练习 教师活动 3: 教师继续通过多个例题深入讲解移项的应用: 例 1、解下列方程: (1) 2x + 6 = 1; 解:(1)移项,得 2x = 1 - 6. 化简,得 2x = -5. 方程两边同除以 2, 得 x = -2.5 (2) 3x + 3 = 2x + 7. 解:(1)移项,得 3x - 2x = 7 - 3. (2) 合并同类项,得 x = 4. 例 2、解方程: (1) 4x + 5 = 3x + 8. 解:(1)移项,得 4x - 3x = 8 - 5. (2) 合并同类项,得 x = 3. 利用移项解方程的步骤是: 移项;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 1. 教师进一步强调每个步骤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注意符号的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