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近代美术》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近代美术 单元 一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 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美术》是浙美版八年级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属于美术鉴赏与美术知识结合的课程。本课时主要涵盖1840年至今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教材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融合"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吴昌硕、齐白石等传统中国画大家,徐悲鸿、林风眠等中西融合代表人物,以及《江山如此多娇》《和平少女》等标志性作品。教材通过41幅典型作品图片(如吴昌硕《三千年结实之桃》、徐悲鸿《泰戈尔像》)和"说一说""学习建议"等互动模块,构建了兼具历史纵深感与艺术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内容编排遵循"艺术家个案→流派特征→时代背景"的逻辑链条,特别强调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美术的实验性与多元性发展。 学情分析 维度具体表现教学对策知识储备了解近代历史脉络,但缺乏美术专业术语积累通过"术语图解卡"建立基础概念库能力特点擅长图像对比分析,但抽象思维较弱设计"风格拼图"实践活动学习动机对名家轶事兴趣浓厚,对理论分析积极性低采用"艺术家故事导入+问题链驱动"模式认知障碍难以理解"中西融合"的具体技法表现制作"技法分解动态演示"课件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素养维度具体目标表述图像识读能准确辨识3类以上近代美术流派的典型视觉特征审美判断能从构图、色彩、笔触角度评价作品艺术价值文化理解阐释美术变革与社会思潮的关联性创意实践完成"传统元素现代转译"的简易创作1. 知识与技能:识记"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及其代表作,理解"中西融合"的三种主要模式(技法融合、题材融合、观念融合)2. 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品比较分析法"(如对比《游虾图》与《钢水 汗水》的创作工具)、"文献考据法"(解读《江山如此多娇》创作档案)掌握美术鉴赏基本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艺术创新需扎根文化根脉"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重点 1. 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理解吴昌硕"以书入画"的金石笔法与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理念2. 中西艺术融合路径:掌握徐悲鸿"素描为骨、水墨为魂"(如《泰戈尔像》)与林风眠"彩墨戏剧人物"的创新手法 1. 艺术风格的时代性解读:分析《江山如此多娇》如何通过"时空压缩"手法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 2. 专业术语的准确运用:区分"没骨法""积墨法"等传统技法与"透视学""色彩构成"等西方概念的融合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像碰撞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活动:1. 同时呈现两幅作品:清代《芥子园画谱》中的工笔花鸟与徐悲鸿《愚公移山》(局部)2. 提出问题:"这两幅相隔百年的作品,在造型方法和精神内涵上有何差异?" 快速记录观察发现(限时90秒) 随机抽取3名学生分享观点,教师板书关键词(如"写意vs写实""出世vs入世") 通过强烈视觉对比打破"传统=保守"的刻板认知,自然引出"近代美术变革"主题。 讲授新课 分模块深度探究(25分钟)模块1:传统的坚守者(10分钟)1. 吴昌硕专题 展示《三千年结实之桃》 ,分析其"以书入画"的笔法特征(如篆书线条的枝干表现)三千年结实之桃 播放沙孟海访谈录音片段,佐证吴昌硕"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成就2. 对比鉴赏分组观察齐白石《游虾图》 与黄宾虹《野桥山店》 ,填写"笔墨语言分析表"游虾图野桥山店模块2:融合的探索者(15分钟)1. 徐悲鸿个案 解构《泰戈尔像》 的创作技法:西方素描的明暗体积感(面部刻画)+ 中国水墨的线条韵律(衣纹处理)泰戈尔像 展示其教学笔记原稿,解析"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教育理念2. 林风眠创新实践 动态演示《金秋》中"方形构图""色彩平涂"等西方现代派元素与传统水墨的融合过程 小组辩论:"林风眠的彩墨画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