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优美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异彩纷呈的诗歌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又可以愉悦人的性情,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笔触,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文体知识 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的章法结构 起 首联 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 颔联 紧承首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转 颈联 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合 尾联 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读诗五步法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 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 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 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 野 望 解 题 野望 郊外,村外 往远处看 题义:在山野向远处看秋景。 素养目标 1.朗诵诗歌,领略唐诗的音韵之美。积累优美的诗句。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作内容,学习知人论世。 3.了解韵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领略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文中子说 隋朝大儒 经学大师 王通 初唐四杰 《滕王阁序》 王勃 唐朝第一位诗人 三仕三隐的酒徒 兄弟 叔祖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普遍被视为唐诗的开创性人物。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泉(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诗歌诵读 野望 王绩 东皋(ɡ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你觉得哪个字可以作为“诗眼”? 疏通大意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卷网-1981年版)。 徘徊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译 文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薄,接近。 开篇便是一个形单影只、孤独无依的形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皆披覆落日的余晖。 译 文 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译 文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只好吟唱歌曲,怀念采薇的伯夷和叔齐了。 译 文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借用典故,暗示自己如今隐居不仕。 典故资料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相传,周武王灭商后,商朝旧臣伯夷、叔齐不愿在新朝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