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唐诗五首 黄鹤楼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七言格律的对仗与押韵之美。(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登临黄鹤楼时所抒发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愁情。(重点) 3、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理解诗歌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体会诗歌意境,了解其中的神话传说。(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作者简介】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其《黄鹤楼》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有《崔颢集》。本诗选自《全唐诗》。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三(上海古籍-出卷网-1986年版)。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写下此诗。 【知识补充】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听范读】 播放音频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黄鹤楼 【唐】崔颢 昔(xī)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zǎi)/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qī)/鹦(yīnɡ)鹉(wǔ)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读懂大意】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译文: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前两联观景,观的是黄鹤楼,想的是黄鹤楼的传说。 译文: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译文: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后两联观景,观的是黄鹤楼上看到的别处的景,想的是故乡。 【诗词品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已乘黄鹤 (巧用典故)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 空余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起】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鹳楼的神异色彩。仙人乘鹳归去是虚写,眼前的黄鹳楼是实写。 虚实结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前两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感慨? “空”字 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字,可理解为“只有”,强调的是空间的虚无; 第二个“空”字,可理解为“空荡荡”,强调的是时间的渺远。 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鹤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无限怅惘与感慨之情。 【承】颔联紧承首联,黄鹤飞走是虚,白云飘荡是实。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总慨。 虚实结合 融情于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叠词“历历”“萋萋”写出了草木繁密、茂盛的样子。 【转】颈联笔锋一转,由写虚如的传说转为描写眼前所见景物,描绘出汉阳晴川和黜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下文抒发乡愁做了铺垫。 写景(对偶) 默写常考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愁 “烟波”写出了江面渺茫的景象,与日暮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更增乡愁。 【合】尾联运用设问,以愁作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