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3898

1.1 地球的自转 导学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

日期:2025-09-21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524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地球,自转,导学案,图版,八年级,地理
  • cover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通过地球仪观察与生活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建立地理空间方位概念。 2. 综合思维:分析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的形成,构建地球自转与地理现象的逻辑关系。 3. 地理实践力:运用手电筒模拟实验,掌握地理观察与演示的基本方法,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4. 人地协调观:通过自转对人类作息的影响,感悟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难点:时间差异的形成(东早西晚规律)。 三、导入新课 情境1:欧洲杯观赛之谜 教师:(展示凌晨3点的欧洲杯直播视频或截图) “同学们,为什么我们看欧洲杯比赛要熬夜?如果小明在新疆看同一场比赛,会不会比我们少熬点夜?” 学生互动: 预设回答:“因为有时差!”“新疆天黑得晚!” 教师追问:“时差是怎么产生的?难道太阳会‘偏心’地早照东方吗?” (引出课题:地球的自转) 情境2:流浪地球科幻片段 教师:(播放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停止自转的片段) “如果地球真的停止自转,会变成什么样?昼夜还会更替吗?”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破解地球自转的奥秘!” 情境3:多哈转机困惑 教师:(讲述真实故事) “寒假去欧洲旅行时,我的航班凌晨从北京起飞,到多哈时手表显示9:10,但机场时钟却是4:10!究竟是谁的‘时间’出错了?” 学生探究: 预设猜想:“地球转动导致时间不同!”“可能和经度有关!” 教师总结:“答案就藏在地球自转的规律中,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索!” 讲授新课 活动一:解密地球自转(15分钟) 教具:普通地球仪、可擦写白板贴纸、红色/蓝色记号笔 步骤: 1. 观察任务 学生分组转动地球仪,用贴纸标注“地轴”“北极”“南极”位置,理解地球自转中心为地轴,并提醒地轴是人们假想的地球自转轴,地球上是不存在地轴的。 教师提问:“如果地轴倾斜,角度改变,会影响自转方向吗?” 2. 方向探究 问题链: “北极熊和企鹅看到的旋转方向一样吗?”(学生画箭头表示) “从太空看,地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 结论生成: 教师用记号笔在地球仪上绘制南北极俯视方向,板图如下图,总结“南顺北逆”规律。 3. 周期推算 结合日出日落现象,计算地球自转周期:“为什么说‘约24小时’?古人如何测量一天?”(渗透科学史) 活动二:昼夜更替实验(20分钟) 教具升级:手电筒+保鲜膜包裹地球仪(模拟不透明体) 实验步骤: 1. 基础实验 学生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明暗分界线(晨昏线)。 教师提问:“如果地球透明,还会有昼夜吗?如果地球会发光呢?” 2. 角色扮演 学生用贴纸标记“北京”“纽约”“伦敦”,转动地球仪模拟昼夜更替。 教师提问:“当北京迎来日出时,纽约是几点?伦敦的学生在做什么?” 3. 思维进阶 问题链: “昼夜更替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不停地自转) “如果自转周期变成48小时,我们的作息会怎样调整?”(开放性思考) 活动三:时间差异应用(15分钟) 教具:手工时差转盘(硬纸板制作,标注主要城市) 任务设计 1. 国际协作挑战 情境:某公司需24小时接力完成设计,分公司分布在北京(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西五区)。 学生分组计算时差,设计接力时间表。 教师追问:“为什么伦敦比北京晚8小时,但纽约更晚?” 2. 生活案例分析 分析现象:“新疆学生为什么10点上学?”“欧洲杯为何在凌晨直播?” 3. 时差转盘制作 学生用硬纸板绘制简易转盘,标出3~5个城市,通过旋转理解“东早西晚”规律。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六、教学特色与反思 特色创新 1. 多维度情境链 从科幻想象(流浪地球)→生活问题(欧洲杯时差)→科学实验,构建完整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