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从心性修养到天下担当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 作者/作品介绍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文化常识 “大学”:在古代有“博学”和“大人之学”两种含义。“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文意疏通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宗旨、根本原则 动词,彰明 美好的德行 亲近爱抚民众 达到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动词,接近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使……整齐有序 动词,修养 使……端正 使……真诚 获得 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平民百姓 一概、一律 根本 译文: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