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乌台诗案” 自题金山画像 “三咏赤壁”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国家优秀经典剧目 《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合词。 我可以用它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130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吉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赋”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始成特定的体制,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说理)。 骚赋 赋的发展 《楚辞》 屈原 战国 汉 魏晋 唐 宋 汉赋 骈赋 律赋 文赋 赋 一、文体知识———赋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战国):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 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 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二、整体感知———吟哦讽诵 1、壬戌( ) 2、属客( ) 3、窈窕( ) 4、万顷( ) 5、冯虚( ) 6、扣舷( ) 7、桂棹( ) 8、溯流光( ) 9、倚歌而和之( ) 10、袅袅( ) 11、幽壑( ) 12、嫠妇( ) 13、愀然( ) 14、相缪( ) 15、荆州( ) 16、舳舻( ) 17、旌旗( ) 18、酾酒( ) 19、横槊( ) 20、麋鹿( ) 21、扁舟( ) yǎo tiǎo rén xū qǐng píng zhǔ zhào niǎo sù xián hè yǐ, lí hè qiǎo mí liáo jīng zhú lú jīng shī shuò piān 三、文本研习 (一)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 (乐) 疏通课文大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农历每月十六 介,从 介,在 干支纪年法 助词 劝酒 在……之后,已经 掀起 介,在 状语后置句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状语后置句 ① 缓慢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 之 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凭”,乘 任凭 越过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失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