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9047

【教学评一体化】2.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日期:2025-09-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14829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单元,整体,设计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围绕“固体和液体”,探究二者的特征、混合与分离等,认识其性质与相互作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三、学业要求: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 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变化。 能归纳概括气体、液体、固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征,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能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推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认识液体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等液体,找出它们的不同(颜色、气味等)与相同之处(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等);探究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形状变化、静止时的液面情况;学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用电子天平测量液体质量。2认识固体比较探究固体的共同特征。能用工具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探究固体形状改变前后的体积和质量是否有变化。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比较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前后的质量与体积变化并解释原因;针对黄豆和玉米粉、铁屑和木屑、沙子和红糖等混合物,思考并实践分离方法(如利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4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交流生活中固液混合的例子;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学习用过滤分离水中难溶性杂质,了解结晶法分离,以及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方法。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固体和液体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固体和液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质形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这两种物质的基本特性,建立与日常经验的联系。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方式理解物质性质。本单元以"观察-比较-归纳"为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活动,落实对固液体特征、测量、混合分离的探究与认知,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体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关联 与其他单元:是 “物质科学” 知识的基础,为后续 “空气” 等物质探究打基础,也关联 “土壤” 等单元中物质的混合与分离。 次级主题逻辑:从 “认识特征(液体→固体)” 到 “混合与分离(固体→固液)”,由单一到综合,符合认知规律,构建固液体知识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固液体有生活经验,但对其科学特征(如固定体积、质量)认知模糊。好奇心强、爱动手,适合实验探究;但科学测量和实验设计能力待培养,需教师引导规范操作与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