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2. 观察植物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低年级“生命系统的构成”领域的学习要求,本课承接前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系统观察,发展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探究活动,认识植物的外部结构特征,理解植物各部分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科学态度,鼓励用图画、语言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初步形成基于证据进行表达的意识。 学习目标 1. 科学观念: 知道植物有根、茎、叶等基本结构;了解这些结构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如根吸收水分、茎运输养分、叶进行光合作用;能识别不同植物的根、茎、叶形态差异。 2. 科学思维: 能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植物;比较两种或多种植物的叶子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发现其异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植物的生活环境需求。 3. 探究实践: 能使用眼睛看、手摸、鼻子闻等多种感官观察真实植物;学会用简单的词汇或图画记录植物的外部特征;能在教师指导下安全地拔出小草观察根部结构,并正确复位保护环境。 4. 态度责任: 培养细心、有序的观察习惯;增强爱护植物、不随意破坏植被的责任感;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观察任务,在交流中尊重他人观点,共享发现。 评价任务 1. 学生能正确指出校园植物的根、茎、叶位置 2. 学生能用“长长的”、“圆圆的”、“绿绿的”等词语描述叶子特征 3. 学生能画出所观察植物的主要部分并标注名称 4. 学生在户外活动中遵守纪律,不随意踩踏花草 资源 与建议 教学资源: 教材第5页内容、放大镜若干、记录单(含简笔画框和填写区)、彩色铅笔、校园内选定的安全观察区域(如草坪边缘、花坛角落)、实物植物样本(如带根的小草、一段竹枝、一片向日葵叶)。 教学建议: 本课为实地观察课,需提前规划好行走路线和观察点,确保安全。建议采用“室内引导—室外观察—回室研讨”的三段式结构组织教学。观察前必须明确规则:只看、只摸、不摘、不踩。可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配备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提醒。对于一年级学生,观察任务要具体明确,避免开放性过强导致无从下手。记录方式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降低书写负担。 板书设计 2. 观察植物 植物的身体: 根 ——— 地下,吸水 茎 ——— 直立,输送 叶 ——— 绿色,晒太阳 观察方法: 看一看:颜色、形状 摸一摸:光滑、粗糙 闻一闻:香、不香 画一画:记下来 学 习 过 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我们怎么更好地认识植物? (1)、回顾旧知,激活经验。 教师出示上节课的板书照片或重新书写:“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身边有很多植物,比如柳树、菊花、向日葵、玉米、芦苇、竹子。还记得我们说植物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有生命”、“会生长”、“需要水和阳光”、“有根、茎、叶”。教师肯定学生的记忆,并追问:“那你们想不想更仔细地看看这些植物到底长什么样?比如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茎是直的还是弯的?根藏在哪里?”由此引出今天的主题———我们要更认真地去“观察植物”。板书课题《2. 观察植物》,带领全班齐读两遍,建立知识衔接。 (2)、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教师指着板书中的“根、茎、叶”,提问:“你们知道哪一部分是根?哪一部分是茎?哪一部分是叶吗?”允许学生尝试指认。然后教师利用一幅大图或实物模型简单讲解:“长在土里的叫根,它像吸管一样把水喝进去;支撑植物站起来的是茎,它像水管一样把水送到上面;长在最上面、绿绿的是叶子,它能晒太阳制造食物。”通过形象比喻帮助学生建立初步概念,为后续实地观察做好知识铺垫。 二、指导方法,规范流程———怎样科学地观察植物? (1)、介绍观察工具与感官运用。 教师拿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