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植物长在哪里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低年级“生命系统的构成与层次”学习主题的要求,学生应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初步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植物生长的地点特征,并尝试提出简单问题。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思维,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植物可以生长在多种环境中,如田野、花园、山坡、水中等; 2. 认识到土壤是大多数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但有些植物也能在没有土壤的地方生长,例如水中的荷花或无土栽培的植物。 科学思维: 1. 能够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归纳出植物生长地点的多样性; 2. 能基于观察事实进行简单推理,如“为什么胡萝卜长在土里而荷花长在水里?” 探究实践: 1. 能用眼看、手摸等方式观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并记录关键信息; 2. 能参与绿豆种植对比实验,持续观察并描述种子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过程。 态度责任: 1. 愿意亲近自然,主动关心身边的植物; 2. 初步形成尊重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懂得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帮助植物更好地生长。 评价任务 1. 学生能够说出至少三种植物生长的地点,并举例说明; 2. 在小组讨论中能准确描述胡萝卜和荷花生长环境的不同之处; 3. 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观察记录表,画出所观察植物的样子并标注其生长位置; 4. 参与绿豆“种”在土壤与餐巾纸上的实验,每天口头或图画形式汇报一次观察结果。 资源 与建议 本课依托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8—11页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建议教师提前准备实物材料:一小盆带土的绿植、一个透明容器内放置湿润餐巾纸及几粒发芽的绿豆、一张打印的田野风景图(含农田、河流、树木)、一张无土栽培图片(可打印张贴)。鼓励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见过的植物照片或绘画作品用于课堂分享。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避免单纯讲解。建议将班级分成4人小组,便于合作交流。拓展实验需提前两天布置准备,确保课堂上有可见变化。 板书设计 植物长在哪里? ———我们的发现 田野 → 农作物(小麦、水稻) 花园 → 花草(月季、菊花) 山坡 → 树木(松树、柏树) 池塘 → 荷花、浮萍 温室 → 无土栽培(营养液中生长) 共同点:有阳光、空气、水 土壤的作用:固定 + 提供养分 学 习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把植物种在哪里? (1)、谈话导入,联系生活经验 教师站在讲台前,手持一盆小绿植(如绿萝),微笑着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等待学生回答后继续说:“对,这是一株植物。它现在住在花盆里,那你们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是怎么长大的呢?”接着提问:“如果我们想在家里也种一株这样的植物,我们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让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种在土里”“放在阳台上”“浇点水就行”。教师一边倾听一边简要记录关键词在黑板一侧,如“土”“水”“阳光”“花盆”等,为后续总结做铺垫。 (2)、引出核心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教师指着黑板上的词说:“大家说得都很好!看来我们都觉得植物需要种在某个地方才能长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植物到底长在哪里?’”随即在黑板中央写下课题《植物长在哪里》,并带领全班齐读一遍。然后进一步启发:“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必须种在土里呢?有没有例外?大自然里的植物又是怎么生活的呢?”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环节。 二、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植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