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5植物的变化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本课属于“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学习领域。学生应通过观察常见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可观察的变化,如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空气等基本条件;初步形成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观察能力与记录能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初步意识。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从种子到幼苗、再到成熟植株的变化过程,能说出绿豆、大蒜等常见植物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变化。 2. 明白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和空气,这些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科学思维: 1. 能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植物照片或实物,归纳出植物生长中的共同变化规律,如先长根、再长茎叶、逐渐长大等。 2. 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变化的过程,并尝试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进一步变化。 探究实践: 1. 能运用感官(看、摸、闻)对班级种植的绿豆苗或大蒜苗进行有序观察,并使用简单符号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2.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次完整的观察活动,包括明确任务、动手操作、口头交流与集体分享。 态度责任: 1. 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对植物生命的尊重与爱护,遵守“不拔起、不采摘、不伤害”的行为规范。 2.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乐于倾听他人意见,在小组中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 评价任务 1. 学生能够准确指出绿豆或大蒜在第1天、第3天、第5天时的外部形态变化(如是否发芽、是否有叶片、根部长度等)。 2. 学生能在观察后用一句话描述植物的一个明显变化(例如:“我的绿豆长出了小叶子”)。 3. 学生能正确回答植物生长所需的三个基本条件(阳光、水、空气)。 4. 观察过程中能安静有序地靠近植物,不随意触碰或破坏,体现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资源 与建议 1. 实物资源:提前一周在透明玻璃罐或塑料杯中培育好绿豆和大蒜的样本,确保每个小组都能近距离观察到清晰的根、茎、叶发育情况。 2. 记录工具:提供彩色铅笔、图画纸、简单的观察记录表(含日期栏、画图区、一句话描述区),便于学生图文结合记录。 3. 教学环境:将植物样本放置于教室自然光充足的窗台区域,方便学生轮流观察;准备一块黑板或磁贴展示区用于汇总班级记录单。 4. 建议:本课以学生亲身观察为核心,教师应减少讲授时间,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动手与表达;对于语言表达较弱的学生,允许其通过绘画方式表达所见所思。 板书设计 5. 植物的变化 发芽 → 长根 → 长茎叶 → 开花?→ 结果? 怎么变? 绿豆:白点→小芽→绿叶展开 大蒜:顶部冒尖→绿色嫩芽→叶片增多 学 习 过 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生活经验(聚焦问题)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站在讲台前,手中轻轻捧着一个装有水的透明玻璃罐,里面几株绿豆幼苗正挺立着翠绿的小叶子,白色的细根浸在水中缓缓摆动。教师微笑着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看老师手里的这个小瓶子,这里面是什么呀?”等待学生回答“绿豆”后,继续引导:“对啦,这是前几天我们一起种下的绿豆。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种的吗?我们把它放在湿纸巾上,每天喷一点水……现在它已经不是一颗小小的豆子了,它变成了什么呢?”请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小苗”“小树”“长头发的豆子”等有趣答案。教师顺势总结:“是啊,它开始发芽,长出了根和叶子,这就是———植物的变化!”然后正式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植物的变化》,看看我们亲手种下的植物到底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变化。” (2)、联系已有经验,提出核心问题 教师接着提问:“除了绿豆,还有谁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种过别的植物呢?”鼓励学生举手分享,比如有的学生说种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