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0481

2.1.2《 有理数的减法》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2024】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8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252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1.2,人教,七年级,数学,初中,2024
  • cover
2.1.2《 有理数的减法》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减法是继加法之后的第二个基本运算,其核心思想是“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是后续学习代数式、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对负数的概念仍处于初步理解阶段,尤其是涉及符号运算时容易混淆。虽然他们已掌握正数的加减法,但面对“负数减正数”“负数减负数”等情况时常出现思维障碍。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需借助具体情境和直观模型(如数轴)辅助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实例出发,结合数轴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运算逻辑,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结合气温变化、海拔升降等生活实例,识别并描述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 2. 能将现实中的增减关系转化为有理数的减法算式,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 思考现实世界 1. 理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运算法则,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计算步骤。 2. 能运用数轴验证减法运算结果,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准确书写有理数减法的转化过程,规范使用括号和符号。 2. 能用语言解释每一步运算的意义,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应用现实世界 1. 能解决涉及温度差、得分变化、资金盈亏等实际问题中的有理数减法运算。 2. 能在合作交流中提出合理算法,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 能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的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形式的有理数。 难点 1. 理解减法法则的合理性,特别是“负数减负数”为何可能变为加法。 2. 在复杂运算中保持符号的准确性,避免因符号错误导致计算失误。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轴磁贴、温度计模型、任务卡、练习纸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展示生活场景,提出驱动性问题。 教师播放一段短视频:某城市冬季一天内气温从早上-3℃上升到中午5℃,随后又下降到傍晚-1℃。画面定格在三个时间点的温度显示上。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中午比早上升高了多少度?傍晚比中午降低了多少度?” 待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如果我们要用算式表示‘傍晚比中午低多少度’,应该怎么列式?” 预设学生列出:(-1) - 5 或 5 - (-1),产生分歧。 此时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说:“看来大家对‘负数减正数’或‘正数减负数’还不太确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有理数减法的秘密。” (二)、回顾旧知,搭建认知桥梁。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学过有理数的加法。比如,5 + (-3) = 2。那么,有没有可能把减法也变成加法来做呢?如果我们知道‘减去3’相当于‘加上某个数’,那是不是就能统一运算了?” 出示填空题: (1) 8 - 3 = 5,而 8 + (___) = 5 → 填 -3 (2) 7 - 4 = 3,而 7 + (___) = 3 → 填 -4 让学生观察规律: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_____? 学生齐答:“相反数!”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心法则———有理数的减法。” 1. 观看视频,记录温度数据。 2. 尝试列式计算温差。 3. 回顾加法运算,完成填空。 4. 发现“减法可转为加法”的规律。 评价任务 列式正确: 发现规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