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1870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3283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 cover
感受古诗里的传统节日习俗 三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交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都突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赵州桥》设置课后题引导学生体会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间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是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基于上述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将围绕“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当好中华文化小小传播者”的大任务情境来设计系列学习任务。 【文本解读】 本课由三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这三首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大致的意思是: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前两句紧扣题目,写出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后两句紧接着上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上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其实,王安石这首《元日》不仅写了人们过节的喜庆景象,还表达了他对于变革的美好愿望。这个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通过补充有关背景资料,帮助孩子初步了解。 《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大致的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的心情。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 “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其实,这首诗中的“行人”,理解为诗人自己更加合适,这符合杜牧当时的处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