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8621

【新教材】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灿烂的阳光下》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2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865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上册,在灿烂的阳光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单元,第一,八年级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音乐学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灿烂阳光下》教学设计 课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灿烂阳光下》教学设计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音乐年级八年级教学 目标审美感知:通过聆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灿烂阳光下》,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区分歌曲版与管乐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音乐差异,体会进行曲风格的恢弘气势与抒情段落的深情韵味,理解 “同头换尾” 等音乐创作手法的艺术效果。 艺术表现:能够跟随音乐哼唱两首歌曲的核心片段,尝试用肢体律动(如拍手、踏步)表现进行曲的强弱节奏;能识别管乐组合中的木管、铜管及打击乐器类型,并用简洁语言描述其音色特点。 创意实践:结合歌曲情感与歌词内容,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手势舞或律动动作,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歌曲的感恩与奋进情绪;尝试用 “同头换尾” 手法创作 2-4 小节的短句,体会音乐创作的乐趣。 文化理解:理解歌词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跟着共产党建设大中国” 的核心主题,关联开国大典、回归盛典等历史场景,体会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深情,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发展的自豪感与认同感。重点感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进行曲风格特点(节奏清晰、强弱分明、大调明亮等)和《在灿烂阳光下》的 “同头换尾” 创作手法;理解两首歌曲歌词所反映的 “感恩党、跟党走” 的共同主题。难点区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版与管乐版的音乐感受差异;理解 “同头换尾”“节拍 / 调性转换” 等音乐手法如何服务于歌曲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时代之问,旋律初遇 教师播放一分钟短片,提问:“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里,你可以做什么?” 教师延伸:“一分钟很短,但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年时光却能让‘一盒火柴,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的时代彻底改变。是什么让时代发生了巨变?今天,让我们从两首红色旋律中寻找答案。” 揭示课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可以背书、跳绳) 2.从视频短片中感受国家发展速度。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问题引发共鸣,结合 “曾经的我们,一盒火柴、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 的时代背景,自然引出红色歌曲主题,激发学生对歌曲的探究兴趣。讲授新课新课教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铿锵节奏中的信念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歌曲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聆听,并提问: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歌曲背景: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带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再次聆听:教师播放器乐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引导学生对比两首不同版本的音乐感受差异,并感受音乐风格。 风格解析:结合课件 “进行曲风格特点”,小组讨论并总结:“歌曲的节奏、节拍有何特点?” 管乐组合介绍:教师介绍管乐队由哪些乐器组构成,出示乐器图供学生辨认。 拓展延伸:学习歌曲手势舞。 《在灿烂的阳光下》———深情叙事中的奋进 (1)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中国百年发展史,通过视频直观感受中国发展速度。 (2)初步感知:教师播放群星演唱版歌曲视频,请同学们思考,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歌曲传递出怎样的情绪? (3)主题感知:教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歌词,圈画反复出现的句子(“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跟着共产党才有新中国”),归纳共同主题(感恩党、跟党走) (4)A段赏析:教师播放A段音频,请同学们思考A段旋律有何特点?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手法? (5)音乐小词典:解释“同头换尾”创作手法。 (6)B段赏析:教师播放B段音频,请同学们思考B段旋律与情绪对比A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7)完整欣赏:教师播放完整版音频,请同学们跟唱。 (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课重点,两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核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