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9493

浙美版(2024)八上 第二单元第4课《胸中丘壑》课件(15页)+教案+素材

日期:2025-09-17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70次 大小:1467245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胸中丘壑,教案,15页,课件,4课,美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胸中丘壑》教学设计 课题 胸中丘壑 单元 学科 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2024八年级第二单元的第四课,以中国山水画为核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技法特点。教材通过引用王维的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引出山水画的诗意表达,结合李可染、马远、周志龙等画家的作品案例,系统介绍了山水画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山石皴法(披麻皴、斧劈皴、钉头皴等)、布局方法(S形、C形、二段式、居中取势等)以及创作步骤(近景→中景→远景→调整落款)。教材还强调了山水画中点景元素(房舍、桥梁、人物等)的作用,以及"诗画结合"的传统美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了从观察到表现的完整学习路径。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13-14岁)已具备基础的造型能力和审美感知力,但对传统山水画接触较少,可能存在以下特点:1. 认知层面:对西方绘画技法较为熟悉,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如皴法、墨色变化)理解不足;2. 技能层面: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成熟,能够完成线条练习和简单构图,但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有待提升;3. 情感层面:对传统文化有好奇心,但可能认为山水画"晦涩难懂",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如诗句联想、自然观察)激发兴趣;4. 思维特点: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意境"等抽象概念,适合通过对比分析(如马远《寒江独钓图》的简约与周志龙《大行新松》的雄浑)深化认知。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说出山水画"三远法"的定义,识别至少3种常见皴法;2. 掌握山水画小品的创作步骤,独立完成一幅包含近、中、远景的作品;3. 理解点景元素在画面中的作用,能合理添加简单的点景。(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比较(如分析《寒江独钓图》与《大行新松》的构图差异),提升图像识读能力;2. 通过示范模仿(教师演示皴法,学生同步练习),掌握笔墨技法;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句与画面的对应关系),培养审美判断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中国山水画的文化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 体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习惯;3. 敢于表达个人对山水意境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目标1. 图像识读:能通过画面构图、笔墨特点分析山水画的意境;2. 美术表现:运用传统笔墨技法表现山水形态,传递个人情感;3. 审美判断:对比不同风格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个人见解;4. 文化理解:理解山水画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诗画同源")。 重点 1.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内涵,掌握"三远法"的观察与表现方法;2. 学习至少两种山石皴法(如斧劈皴、披麻皴)的基本运笔技巧;3. 运用S形或C形布局完成简单的山水画小品创作。 难点 1. 笔墨语言的虚实处理(如近景用浓墨、远景用淡墨);2. 画面意境的营造(通过构图、点景元素表达情感);3. 传统技法与个人创意的结合(避免机械模仿,鼓励个性化表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PPT展示王维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 提问:"如果用一幅画表现这句诗,你会画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3. 揭示课题:《胸中丘壑———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表现》。 1. 聆听音乐,闭眼想象诗句中的画面;2. 小组讨论后分享想法(如"画远山、静水、落花");
    3.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通过多感官刺激(听觉+视觉)激发兴趣,建立"诗画结合"的初步认知。 讲授新课 1. 山水画的意境(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马远《寒江独钓图》(局部),提问:"画面中只有一叶扁舟、一个渔翁,为什么能给人苍茫辽阔的感觉?"总结"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意境表现手法。2. 三远法与皴法(7分钟) 教师活动:
    ① 用教具(假山模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