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8526

浙美版(2024)八上 第二单元第5课《传神写照》教案

日期:2025-09-17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12175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美版,2024,八上,第二,单元,5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传神写照》教学设计 课题 传神写照 单元 二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形神关系”构建了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理论溯源、作品对比与技法实践的三层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的核心要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其形象思维能力显著发展,对视觉艺术的观察、比较与联想能力具备一定基础。教材中“对比两幅人物画”的设问设计,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主动观察意识,通过直观图像对比引导其发现人物画在神态、动态、线条表现上的差异,这为后续理解“传神写照”的核心概念奠定了感性认知基础。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审美感知的培养需构建“要素-整体-情感”的三阶认知体系,引导学生从视觉形式分析逐步深化至情感体验,形成对人物画“传神”特质的立体认知。艺术表现艺术表现环节以“技法 - 创意”双轨融合为核心,通过基础规范、技法拓展与个性创新三个递进层次,引导学生实现从技能掌握到审美创造的能力提升。文化理解文化理解作为《传神写照》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需构建“历史 - 技法 - 当代”三维度的时空联系,引导学生从理论溯源、技法演变到实践转化,全面把握中国人物画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三维度教学逻辑:历史维度解决“为何传神”的理论认知,技法维度提供“如何传神”的方法工具,当代维度实现“为谁传神”的价值落地,三者层层递进,构建从文化理解到实践创新的完整学习链。通过这种时空串联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理解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的文化内涵,更能掌握将传统艺术语言转化为当代视觉表达的能力,达成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双重目标。 重点 “概念 - 技法 - 实践”三维闭环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人物画创作的系统性认知与实操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线条、墨色等造型要素与人物神态表达的内在关联,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文化情境创设与问题聚焦引导的双重路径,实现学生从直观感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首先,教师展示教材图(《高逸图》局部),以视觉刺激激活学生审美体验,随即提出核心问题:“图中人物的神态可用哪句诗形容?”通过开放性提问引导学生调动文学积累,逐步聚焦至“丰神飘洒”“器宇轩昂”等精准描述,建立视觉观察与语言表达的联结。 思考、讨论、回答 当学生完成神态描述后,教师顺势引出东晋画家顾恺之“传神写照”的艺术理论,将具象观察提升至美学概念层面。通过对比教材开篇设问“艺术家如何表现人物形态和神韵”,明确本课核心目标———探究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表现规律,为后续技法分析与实践创作奠定认知基础。 本环节以“理论认知—实践体验—竞技深化”为逻辑主线,通过多维度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核心表现技法,总时长控制在20分钟内,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技法讲解:线条语言的视觉解析 教师首先展示教材图的“高古游丝描”与“铁线描”经典范例,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描法的线条特质:高古游丝描以中锋匀速运笔为特征,线条细劲绵长、流畅如丝,适用于表现轻柔衣袂(如顾恺之《洛神赋图》);铁线描则强调侧锋顿挫,线条刚劲遒劲、转折明确,常用于刻画硬质服饰或器物轮廓。通过现场示范两种运笔方式的动态对比(中锋执笔保持笔锋垂直,侧锋倾斜45°角行笔),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笔力”与“线条质感”的对应关系。 技法要点: 高古游丝描:中锋匀速运笔,线条均匀无明显粗细变化 铁线描:侧锋顿挫行笔,于转折处加重按压力度 观察教材图中两种描法在人物衣纹中的实际应用差异 墨色实验:“墨分五色”的实践感知 基于线条认知,学生进行墨色表现实验。使用教材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