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9031

6 将相和 第三课时 课件 (共23张PPT)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8124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将相,第三,课时,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五上《将相和》 第三课时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 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小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联系紧密。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第三个故事。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课文借助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时,“完璧归赵”中的“撞柱”和“渑池会面”中的“同归于尽”是最能体现蔺相如凛然气势的两个场景。在欲“撞柱”前,蔺相如怒发冲冠,揭穿了秦王的险恶用心,并表明自己义无反顾的立场,使得秦王理屈词穷又不敢动怒。 在欲与秦王“同归于尽”时,蔺相如也是先礼后兵,一再请求均遭到拒绝后,才使出“同归于尽”的有效威胁一“距离只有五步远!”蔺相如在关键时刻的语言,句句掷地有声,透出令人生畏的巨大威力,也表现出他面对强秦不畏生死的勇气。 与直接面对秦王挑衅相比,在与廉颇的冲突中,蔺相如选择了退让一一“不上朝”“把车往回赶”,与前两个故事中的勇敢判若两人;与手下人的对话,直接表明态度,也正是这种国家利益为重的做法感动了廉颇。 课文对廉颎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境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负荆请罪 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15~17自然段) 课文解读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蔺相如听说了,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蔺相如靠得只是一张嘴吗?)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话?) 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着想 顾大局,识大体 1.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是什么反应? 2.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道歉又是怎么做的? 讨论交流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 是因为廉颇认为自己立过大功却位于蔺相如之下,所以不服.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所以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蔺相如在哪两件事上立了功?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却只凭一张嘴,官职就在他之上,很是不服气,就说碰见蔺相如会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却只凭一张嘴,官职就在他之上,很是不服气,就说碰见蔺相如会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三个故事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这三个故事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