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337

16.1《赤壁赋》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20235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1,赤壁赋,课件,57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赤壁赋 苏 轼 1. 理清文章思路,积累本文重要实、虚词,特殊句式;熟读并背诵课文。 2.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旷 世 奇 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四川眉山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上擅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后人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知人论世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的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两篇游记,即《赤壁赋》(也称《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新党借此机会指责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下狱。后神宗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写作背景 文体常识 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汉代赋称为古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赋更加散文化,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便,比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畅,几乎与散文相接近,故称文赋。 著名的文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听朗诵,标读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shī zhào shuò niǎo qiáo hè piān lí páo qiǎo fú yóu liáo zàng zhúlú jí jīng jiè 朗读课文 研读课文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乐甚———愀然———喜而笑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转悲)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转喜)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 结构 情感 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夜游之乐 研习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疏通文意 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属:通“嘱”,劝请。 横:笼罩。 纵:放任。 如:往。 凌:越过。 万顷:指广阔的江面。 乎: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 冯:同“凭”,乘。 羽化:飞升成仙。 壬戌: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配地支,60年一循环。) 常见的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例:《赤壁赋》“壬戌之秋” 2.年号纪年法。 例:《琵琶行》“元和十年” 3.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 知识补充 既望、望、朔、晦等 既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