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2633

浙美版(2024)八上 第三单元第6课《剪出大千世界》课件(16页)+教案+素材

日期:2025-09-17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1次 大小:488737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剪出大千世界,教案,16页,课件,6课,美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剪出大千世界》教学设计 课题 剪出大千世界 单元 三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2024八年级第三单元"匠心独运"的开篇课,与后续《绣染繁花似锦》共同构成传统工艺学习模块。单元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工艺,设计制作工艺作品"为核心任务(教材P3),本课通过剪纸艺术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传统工艺的认知窗口,是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关键载体。 八年级学生(13-14岁)已具备: 抽象思维能力:能分析剪纸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三多图"的桃、石榴、佛手寓意多福多寿,教材P6图3); 精细动作发展:可完成剪刀、刻刀的基础操作,但复杂镂空(如教材P7"精细雕刻"步骤)仍需指导。(二)已有基础 知识储备:对春节窗花等剪纸形式有生活化认知,但缺乏对流派差异(如北方粗犷、南方细腻,教材P6"小知识")的系统了解; 技能基础:掌握折纸、对称图形绘制等基础美术技能,为本课技法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剪纸的三大流派代表(北方:陕西、蔚县;南方:佛山,教材P6"小知识"); 2. 掌握叠色剪纸四步法(绘制-镂空-雕刻-衬底,教材P7步骤图),独立完成简单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范例→技法模仿→创意改进"的流程,体验传统工艺的创作过程,提升动手与协作能力(如小组合作完成主题剪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树立"传统工艺需要传承和创新"的意识(教材P3开篇语),主动关注身边的非遗文化。 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图像识读分析《门神》(教材P6图4)的构图特点,解读"门神驱邪"的文化符号;美术表现运用刻刀完成15cm×15cm作品,实践"阳刻留线、阴刻留面"的技法(教材P7技法图示);审美判断对比南北剪纸风格差异(如山东剪纸的粗犷与浙江剪纸的细腻,教材P6"小知识"),评价作品的形式美感;创意实践在传统"福"字纹样基础上,融入动漫、科幻等现代元素(参考教材P7学生作品);文化理解通过库淑兰生平(1920-2004,教材P6)了解民间艺人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重点 1. 剪纸核心技法:镂空、阴刻与阳刻(教材P7"主稿镂空"步骤);2. 形式美规律:对称构图、色彩对比(如蔚县剪纸的染色工艺,教材P6图5)。 难点 1. 精细线条的刻制技巧(避免纸张破损);2. 传统吉祥符号的创意转化(如将"福"字纹样与现代元素结合)。转化为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陕北剪纸艺人创作视频(含库淑兰作品特写),提问:"视频中红色的纸片如何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些作品出现在哪些场合?"(教材P3"问题情境") 通过动态影像激活兴趣,建立"传统工艺与生活"的关联(呼应教材P3"怎样用它们来美化生活"的单元问题)。 展示教材P6《江娃拉马梅香骑》《门神》等作品,引导学生分析: "库淑兰的作品用了哪些颜色?为什么红色是剪纸的主流色?"(民俗中红色象征吉祥) "对比《门神》(陕西)和《芦花荡》(河北蔚县,教材P6图5),线条风格有何不同?"(北方豪放、南方精细) 聚焦教材P7"叠色步骤",拆解关键点: 草图绘制:"为什么要先用铅笔轻轻勾勒?"(便于修改,避免纸张破损); 镂空顺序:"先内后外还是先外后内?"(示范"先小后大"原则,如先刻眼睛再刻轮廓)。 技法示范:12分钟 教师活动: 2. 分步演示:以"对称蝴蝶"为例,演示: 折纸→画半只蝴蝶→剪外轮廓→刻花纹(重点示范教材P7"主稿镂空"的弧度处理); 3. 错误对比:展示"剪断连接线"(失败案例)与"完整镂空"(成功案例)的对比。 分组讨论,完成教材P6"小知识"的填空练习(南北流派代表地)。 观察教材步骤图,标注易出错环节(如"精细雕刻"时的持刀角度)。 模仿教师动作进行空手练习,标注步骤要点(如"刻刀与纸面呈45°角")。 1. 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