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初读课文 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一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三是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了一位中国妇女受到了洋人的欺侮,这让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二是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就听伯父说“中华不振”,这让他疑惑不解。 课文解读 事件一 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周恩来和同学们分别是怎样回答的?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默默 若有所思 神态描写,说明周恩来在认真思考。 志向明确、态度坚定。 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有何本质区别? 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对魏校长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进一步突出了这位同学的志向远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十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段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是一个设问句,前面的问句紧承上文,揭开有远大抱负的同学的身份,引起读者兴趣;后面一句引出周恩来,为下文做铺垫。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事件二 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沈阳。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既引出下文对租界的描写,又设置悬念,促使少年周恩来一探究竟。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从两个问句中可以看出什么? 周恩来内心疑惑不解,急于知道答案 爱问问题,好奇心强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体现了伯父的无奈,点明中华不振。 为下文埋下伏笔 租界里是什么样的呢?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大不相同”是说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 事件三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 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 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 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来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看到了什么? 面对那位妇女的哭诉,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围观的中国人是如何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中华不振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指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 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你有何感受?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