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5090

浙美版(2024)八上 第三单元第7课《绣染繁花似锦》教案

日期:2025-09-17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318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美版,2024,八上,第三,单元,7课
  • cover
《绣染繁花似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2024八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聚焦中国传统刺绣与印染手工艺。教材通过展示苗绣、京绣、苏绣、水族马尾绣等非遗作品,以及蓝印花布、扎染等印染工艺,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点。本课在单元中承上启下,既承接传统工艺概述,又为后续创新应用奠定基础。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欣赏-探究-实践"的学习路径,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的美术表现能力,但对传统绣染工艺接触较少。优势在于: 对视觉艺术有较强的感知力 具备简单手工操作经验 对传统文化有初步认知 潜在难点: 复杂针法的实际操作 纹样设计的创新性表达 工艺步骤的连贯性掌握 兴趣点可聚焦于"传统工艺现代转化",通过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激发创作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刺绣基本针法(齐针、互套针)和印染六步法(设计纹样→雕刻花版→拷花→入染→去浆显花→晾晒) 2. 理解传统纹样的形式美规律(对称、均衡、节奏) 教学难点 1. 纹样设计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2. 刺绣针法的精准运用与染色均匀度控制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至少3种中国传统绣种的特征(如苗绣的色彩浓郁、苏绣的精细灵动) 掌握绣染创作的完整流程,正确使用绣针、花版、染料等工具材料 独立完成简单纹样的刺绣或印染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仿-变式"三步骤体验传统工艺创作过程 运用对比分析法区分不同绣染工艺的视觉特点 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工艺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对中国非遗手工艺的文化自信 培养耐心细致的工匠精神 形成"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的艺术创作观 五、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 具体体现 图像识读 能辨识不同绣种的纹样特征(如京绣的龙纹威严、苏绣的花鸟灵动) 美术表现 运用齐针针法绣制花瓣轮廓,掌握防染剂的均匀涂抹 审美判断 评价学生作品中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度 创意实践 设计具有个人风格的现代绣染作品(如将扎染纹样应用于文具装饰) 文化理解 理解"龙被"作为黎族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涵,认识手工艺承载的民族记忆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10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非遗里的中国》绣染工艺片段(2分钟) 展示实物教具:苗绣绣片、蓝印花布方巾 提问引导:"这些作品用什么工艺制作?图案传递了哪些文化信息?" 学生活动: 观察触摸实物,描述质感与视觉特点 小组讨论:"苗族服饰绣片的色彩为什么多采用红色和蓝色?" 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体验激活兴趣,建立传统工艺与文化语境的连接。 2. 新知探究(15分钟) 教师活动: 利用教材第4-7页图片,引导分析: 绣种对比:苏绣《荷光掠影》的细腻 vs 京绣《中国龙》的厚重 印染工艺:蓝印花布的冰裂纹效果 vs 扎染的晕染渐变 板书呈现关键特征:"绣分平针乱针,染有结扎防染" 学生活动: 完成教材"想一想"栏目:记录不同印染工艺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填写对比表格(教材第8页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培养图像分析能力,构建系统的工艺知识框架。 3. 技法示范(20分钟) 教师活动: 分步演示刺绣基础: 1. 齐针针法:"像画轮廓线一样,针脚均匀排列"(配合教材图7-8) 2. 互套针法:"注意针脚搭接处的紧密,形成立体花蕊" 印染简化演示: 改用海绵拓印代替传统染色(安全考虑) 强调"设计-拓印-晾干"三步骤 学生活动: 在练习布上模仿两种针法 用草稿纸设计5cm×5cm小型纹样 设计意图:降低操作难度,确保全员掌握基础技能。 4. 创作实践(30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分层任务: 基础任务:临摹教材学生作品中的花卉纹样(适合技能薄弱学生) 拓展任务:设计融合动漫元素的绣染作品(适合能力较强学生) 巡视指导,重点帮助解决: 针脚间距不均问题 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