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感受金秋时节的季节之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金秋的阳光, 洒在树叶上, 洒在花瓣上, 也洒在我们的心上 第一课时 4.古诗三首 4.古诗三首 任务一 穿越时空,诵读经典 组词法 后鼻音 挑 tiāo tiǎo 挑战 挑灯 挑选 挑剔 磨 mó mò 磨盘 磨刀 磨面 石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务二 枫林之中,欣赏秋景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是李白和杜甫。 圈画出有关秋天景物的词语 借助注释 联系生活 山间石头堆砌的小路弯弯曲曲 结合插图 联系上下文 深秋经霜变红的枫叶 查阅字典 任务三 品味秋景,景中悟情 小组合作: 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充满秋意的山顶,在云雾弥漫的深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行走在山间小路上,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理解诗意有窍门 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 组词法 借助注释 结合插图 联系生活 联系上下文 查阅字典 xié 书写时注意左边部分最后的捺变成点,右边部分要写得稍长一些。 第二课时 4.古诗三首 4.古诗三首 任务一 自主学诗,赏洞庭美景 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 组词法 借助注释 结合插图 联系生活 联系上下文 查阅字典 小组合作: 运用上述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和《夜书所见》。 1.自读两首古诗,圈出有关秋天景物的词语。 2.运用理解诗意的方法,说说古诗的大意。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圈出有关秋天景物的词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湖面的波光 相:互相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湖面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镜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想象画面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 比喻洞庭湖里的君山 诗人刘禹锡此时正是被贬的途中,他被贬并不是因为自己的错,仅仅因为他想当一名清官而得罪了一些人。他的志向一直是想做一名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不同流合污,正如那洞庭湖中的小小青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同时通过宁静致远的意境和超然物外的比喻,展现他内心的宁静和洒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任务二 自主学诗,品思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 ———(宋)司马光《梧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