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磁极间的作用》教学设计 课题 1.2 磁极间的作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磁铁有两个磁极(N极和S极),磁极间存在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 理解磁悬浮列车“悬浮”的原理是磁极间相互作用(通常是同名磁极相斥实现悬浮)。 3. 认识到磁铁的相互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且这一性质在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如磁悬浮技术)。 科学思维: 能基于实验现象(如磁铁靠近时的运动状态:吸引或排斥)进行观察、记录与比较,归纳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能运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磁现象(如磁悬浮列车悬浮、磁铁吸合现象),发展推理与模型思维。 通过对比不同磁铁组合(条形/蹄形/环形)的实验结果,形成“规律具有普适性”的科学认知。 探究实践: 能设计并完成“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对比实验(如条形磁铁N-N、N-S、S-S靠近;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的磁极相互作用),观察并记录现象。 能安全操作实验器材(如轻拿轻放环形磁铁,避免摔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培养规范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能尝试利用磁极间相互作用设计简单装置(如模拟磁悬浮小球),体验“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态度责任: 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现象保持好奇心,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认识到科学技术(如磁悬浮列车)的发展源于对磁学规律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在实验中养成爱护器材(如轻拿磁铁)、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归纳“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 难点:理解磁悬浮列车悬浮的原理(同名磁极相斥的应用),并能用规律解释其他生活现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5分钟)———从生活现象到科学问题 情境创设:展示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的图片(蓝天白云背景)。 提问引导:“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你们知道是什么交通工具吗?它又是怎样行驶的?” 提问引导:“视频中的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却能‘悬浮’在轨道上行驶,比普通列车更快更稳。根据视频说一说,它为什么能‘浮’起来?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由猜测:磁铁?反重力?) 播放视频 聚焦问题:“其实,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和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 课 程 学 习 (二)课程学习(25分钟)———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环节1:明确探究任务(教材第7-8页基础实验) 任务布置:参考教材第7页“探究与实践”和第8页“做一做以下实验”,分组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一:将两块条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N-N、N-S、S-S、S-N),预测现象并记录实际观察结果(靠近时是吸引还是排斥?)。 实验二(可选):用蹄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三:用环形磁铁(套在塑料棒上)的磁极相互靠近(参考教材第7页“轻拿轻放”提示),观察是否出现“悬浮”或排斥现象。 实验要求: 每组领取磁铁时注意安全(环形磁铁易断,需轻拿轻放,教材第7页/第3图红色提示!) 记录实验方法(如“条形磁铁N极与N极靠近”)、预测现象、实际现象,并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规律”。 环节2:实验观察与记录(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填写教材第8页的“磁极间相互作用记录表”(或教师提供的简化表格),重点记录不同磁极组合(同极/异极)时的运动状态(吸引/排斥)。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对“环形磁铁悬浮现象”的观察(若两块环形磁铁同极相对套在塑料棒上,可能因排斥出现间隙,类似“悬浮”)。 环节3:归纳规律(全班交流) 小组汇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