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10《葡萄沟》教案 课题 葡萄沟 统编版 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课时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葡萄沟》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写景记叙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独特风貌。课文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依次描写了葡萄沟盛产水果(五月桑葚、六月杏子与无花果、七月葡萄)、葡萄的生长环境与形态(梯田种植、枝叶如绿棚、果实五光十色)、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以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晾房结构、风干原理)与特点(颜色鲜、味道甜)。文本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既包含地理常识(葡萄沟的位置: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下峡谷,长约七八千米),又渗透边疆文化,语言浅显易懂且富有画面感,适合二年级学生积累生动词汇、培养朗读能力,同时能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边疆的美丽与富饶,树立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独立朗读能力和汉字认知基础,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但对新疆吐鲁番的地理环境、晾房结构及葡萄干制作工艺较为陌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依赖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辅助理解。此外,学生对多音字(如“好”“干”“分”)的辨析、叠词与比喻句(如“一大串一大串”“枝叶像绿色凉棚”)的体会可能存在困难,且喜欢互动式、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需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具,设计小组活动与口语表达环节,贴合其认知特点。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了解葡萄沟的地理位置、物产特点及边疆文化,感受葡萄沟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对边疆地区的认知与认同。 语言运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标出课文4个自然段序号; 2.认识“葡、萄、沟”等生字,掌握“好、干、分”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与用法,学会“加一加”“对比识字”“组词识字”等识字方法; 3.能用“因为……所以我很喜欢葡萄沟”的句式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写出葡萄沟的宣传语。 思维能力: 1.理清课文脉络,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葡萄沟的物产、老乡特点、葡萄干制作); 2.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运到晾房→挂在木架→热空气蒸发水分→制成葡萄干),培养逻辑梳理能力。 审美创造: 1.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如“五光十色”“晶莹剔透”),体会文本的画面美; 2.能小组合作设计“吐鲁番代言”内容,展现葡萄沟的美,培养审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好、干、分”的用法; 2.理解葡萄沟的特点(盛产水果、葡萄美丽、老乡热情、葡萄干有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1.理解晾房的结构特点与葡萄干的自然风干原理;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叠词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图文结合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任务一 激趣导入 走进葡萄沟 1.出示葡萄成熟的图片:“夏去秋来,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又像颗颗巨大的紫色珍珠。葡萄沟是新疆吐鲁番出产葡萄的地方,是葡萄的王国,快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游赏一番吧!” 2.播放PPT,介绍“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火焰山下峡谷,长约七八千米”),讲解葡萄沟的位置与“葡萄王国”的称号;欣赏图片。 3.引导过渡:“想知道这个‘葡萄王国’里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葡萄沟》。” 观察图片,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观看ppt,倾听教师讲解,了解葡萄沟的地理位置(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下)、规模(长约七八千米),初步知道 “葡萄王国” 的含义。 齐读课题,注意 “葡、萄” 的轻声读法。 评价任务 课堂参与积极性: 对葡萄沟的初步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