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1889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485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如“夫”“淫慢”“险躁”等。 2.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 体会诸葛亮语言的精妙,学习其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表达方式,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帮助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殷切教诲,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 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修身养性的意识和品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扎实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的“以”字用法,“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双重否定句式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全文。 2. 深入理解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观点,明确这些观点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 1. 领会文中“静”“俭”“淡泊”“宁静”等概念的深刻内涵,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价值,让学生能够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 体会诸葛亮在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他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智慧,理解父亲对儿子成长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从而受到情感上的触动和教育。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语感。 2. 讲解法:针对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句式和难点句子,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掌握古汉语知识,为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奠定基础。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诸葛亮的观点和教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诸葛亮父子的对话场景中,更好地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诸葛亮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化背景等,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一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经典片段,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展现诸葛亮的智慧和风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诸葛亮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对诸葛亮都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特点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3. 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在临终前给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诫子书》,去聆听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2. 教师范读课文,重点强调以下易错字音:“夫(fú)学须静也”“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同时注意读出句子的停顿和语气,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3.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读音和节奏。 4. 指名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