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1958

第一单元第2课时我们的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日期:2025-09-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222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格式,教科,科学,上册,二年级,学年
  • cover
课题名称 我们的家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领域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本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常见的建筑材料,认识其种类与基本特性。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材料的物理属性(如硬度、轻重、柔韧性),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探究技能。同时结合“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类为了满足更安全、舒适的生活需求,使用多种人造材料建造房屋,体会材料进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强调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科学思维萌芽,为后续开展小房子建造项目奠定知识基础。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样本,说出人们常用砖、瓦、钢筋混凝土、玻璃、金属等材料建造房屋;能列举出至少三种建筑材料,并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它们的特点,如“石头很硬”“木头较轻”“玻璃透明”;能运用“看一看、掂一掂、弯一弯、用指甲刻画”等方法比较两种材料(如金属与木头)在颜色、光泽、重量、硬度、柔韧性等方面的差异;理解“人造物”是指经过人类加工制造出来的物品,知道建筑材料大多属于人造物;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操作与讨论,记录观察结果,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认识常见的建筑材料,包括木头、砖块、玻璃、金属、钢筋混凝土等,了解它们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位置(如墙体、屋顶、门窗、框架);掌握通过感官和简单操作进行材料比较的基本方法,即视觉观察外观、手感触觉轻重、弯曲测试柔韧度、指甲刻画检验硬度;理解“人造物”的概念,知道这些材料是经过人类加工处理后才用于建房的,与动物使用的自然物有本质区别;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比较金属与另一种材料》记录单,如实填写观察所得。 学习难点 准确理解“人造物”这一抽象术语,能将其与“自然物”明确区分,例如认识到虽然木材来自树木(自然物),但经过切割打磨成板材后已成为人造物;在进行材料比较实验时,如何规范操作以获得可靠结果,如“弯一弯”时力度要适中且一致,“刻画”时不损伤皮肤或材料表面;将零散的感官体验归纳为系统的材料特性描述,避免仅停留在“这个重那个轻”的简单判断上;部分学生可能对金属材料存在刻板印象(如认为所有金属都很重),需通过实际对比打破认知偏差。 评价任务 1. 名称识别:能正确指认出示的几种建筑材料样本,并说出其名称。 2. 特性描述:能用“坚硬”“光滑”“沉重”“透明”等词汇准确描述某一材料的典型特征。 3. 实验操作:能按照步骤完成“看、掂、弯、刻”四项比较活动,动作规范,注意安全。 4. 记录能力:能在《比较金属与另一种材料》记录单上清晰写出两种材料在各项测试中的表现差异。 5. 概念辨析:能判断某材料是否为人造物,并说明理由,如“玻璃是沙子熔化后制成的,所以是人造物”。 资源 与建议 准备真实或仿真的建筑材料小样,每组一套,包含:一小段原木或木条、一块红砖碎片(边缘打磨光滑)、一片安全玻璃(或亚克力板替代)、一块铁片或铝箔、一段钢筋截面、一张瓦片、一块泡沫板(代表保温层)。提供放大镜辅助观察。打印《比较金属与另一种材料》记录单,每人一份。建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每组指定一名材料管理员负责领取和归还物品。强调实验纪律,特别是使用玻璃和金属时不得抛掷、敲击,刻画时只允许用指甲轻轻划动。可提前布置学生在家收集废弃的小建材样品(如碎瓷砖、旧钉子),增强参与感。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如“你家的窗子是什么做的?”“阳台栏杆摸起来怎么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我们的家 建筑材料: 木头 → 轻、易弯、能刻痕 砖块 → 硬、重、不易弯 玻璃 → 透明、光滑、脆 金属 → 有光泽、重、难弯、难刻画 比较方法: 看一看 → 颜色、光泽 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