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单元的第 1 课时,主要学习《小蝌蚪找妈妈》1-2 自然段,重点认识 “蝌、蚪、变、池、塘、甩、尾、巴” 等生字,掌握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等描写动物外形的偏正短语,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从单元整体来看,这一课时是后续学习蝌蚪成长变化的基础,能帮助学生建立 “外形描写要具体” 的初步认知,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和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课文中 “快活地游来游去” 等语句蕴含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学生在一年级已学过《小青蛙》等课文,对青蛙有初步认识,也学过 “红红的苹果” 等简单偏正短语,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池塘、动画片等途径见过蝌蚪,对其 “黑色、像小鱼” 的外形有初步印象,但对 “脑袋、身子、尾巴” 等部位的细致特征关注不足。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能借助拼音独立朗读短文,但对长句子的停顿和语气把握不够到位,如 “他们快活地游来游去” 容易读成 “他们快活地 / 游来游去” 而非 “他们 / 快活地 / 游来游去”。在词汇积累上,虽能说出 “小的、黑的” 等简单形容词,但对 “大大的、长长的” 这类重叠式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深。学习本课时,学生可能在两方面遇到困难:一是区分 “蝌、蚪” 等形声字的字形,容易混淆偏旁;二是将课文中的外形描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存在 “只会照搬句子,不会灵活表达” 的问题。 学习目标确定 1审美创造.认识 “蝌、蚪、变、池、塘、甩、尾、巴”8 个生字,会写 “蝌、蚪、变、条”4 个生字,重点掌握 “蝌、蚪” 的虫字旁写法,理解并积累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等词语,能说出 “XX 的 XX” 短语的构成特点。 2思维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2 自然段,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尝试带着快活的语气朗读描写蝌蚪游动的句子。 3文化自信. 能结合课文语句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蝌蚪的外形,体会外形描写要具体的表达方法,产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2 自然段,了解蝌蚪的外形特点。难点:理解 “大大的、长长的” 等重叠式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能用自己的话生动描述蝌蚪的外形;正确书写 “蝌、蚪” 等带虫字旁的生字,注意偏旁与右边部分的比例。 学习评价设计 生字认读评价:通过 “开火车读”“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苹果图片,学生读对即可摘下)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记录学生对 “蝌、蚪” 等易混字的认读准确率,对读错的字当场纠正并分析字形(如 “蝌” 左边是虫字旁,右边是 “科”,和 “科学” 的 “科” 有关联)。2. 朗读评价:先让学生同桌互读,用 “★”“△” 分别标记流利和不流利的地方;再请 2-3 名学生个别朗读,教师从 “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合适” 三个维度进行星级评价(三星为优),重点点评长句子的停顿处理,如 “他们 / 快活地 / 游来游去”。 3. 表达评价:让学生看着蝌蚪图片描述外形,教师根据 “是否说清脑袋、身子、尾巴三个部位”“是否用上课文中的好词”“语言是否通顺” 进行评价,对能说出 “蝌蚪有大大的脑袋,就像戴着一顶小帽子” 等有想象的描述给予口头表扬和 “观察小能手” 贴纸奖励。通过这些评价,及时了解学生。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1 出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们,这两种小动物长得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 播放《小蝌蚪找妈妈》动画片段(片段为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