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课题名 3.3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认识我国的矿产资源分类,描述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储量。 综合思维:理解我国矿产资源与国家战略布局、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培养珍惜矿产资源、二次利用资源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为国家探查新的矿产资源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教学重点 描述矿产资源的分类、分布及储量; 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描述矿产资源的分类、分布及储量; 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找矿”行动有新突破》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种类齐全,多寡不均 教师:什么是矿产资源呢?它有什么用途? 学生: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自然资源。用途: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教师:想一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在哪里能用到矿产资源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拉近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教师:阅读下列文字,总结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学生:①矿产资源储量大,但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②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但不同种类在储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 【设计意图】对我国矿产资源有整体的认识。 教师:介绍能源矿产的分类。 学生:认真听讲,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教师:读图,分析我国能源矿产的分布特点。 学生:看图回答: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教师:带领学生读图,分析煤、石油、天然气的分布区域。 学生:看图查找对应区域。 教师:讲解金属矿产及储量。 学生:在课本勾画相关内容。 教师:讲解三稀矿产及储量。 学生:在课本勾画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了解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储量。 教师拓展:展示手机制作过程需要用到的矿产资源、我国稀土矿产的战略储备及视频。 学生:了解我的国情。 【设计意图】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小组活动:分析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特点 1. 参照图1.12,以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为参照,概括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分布特点。 大部分分布在黑河—腾冲线以东。 2. 从资源储量的南北差异、人口规模的东西差异等方面,推测我国煤炭枯竭型城市分布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北方煤炭储量大,长期集中开采,导致资源衰减速度更快; 南方煤炭资源少,煤层薄,早期为满足本地需求过度开发,加速枯竭进程。 黑河—腾冲线以东集中全国94%人口,煤炭消费需求旺盛,推动周边矿区超负荷开采,资源衰竭尤为显著。 3. 从资源储量与开采量关系的角度,讨论煤炭型城市如何做才能延缓煤炭资源枯竭。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1)推广绿色开采技术 ; (2)优先开发高质量煤层。 动态调控开采规模: (1)科学规划产能 :制定阶梯式减产计划; (2)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煤电一体化产业链。 政府引导转型,培育非煤产业。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及出路。 产消量大,进口量多 教师讲解: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有而不够、有而不优”。读课本内容,总结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总结:①矿产资源总开采量大。②矿产资源消耗量大。③矿产资源进口量多。 教师:我国应如何避免过度依赖进口资源呢? 学生: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及应对措施。 教师:为什么说废钢铁不“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思与学”内容,查找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二次利用资源的意识。 小组活动:认识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 1. 按照石油进口量占比的大小,依次说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