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工业》教学设计 课题名 4.2工业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认识工业的范畴及类型,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工业发展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 地理实践力:培养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地图等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工业的特点、分布特征及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地图等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工业的特点、分布特征及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抖音小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 教师:想一想:在我们的家里,有哪些工业产品?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教师:讲解工业的概念。 学生:领悟要义: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加工和再加工的过程。 教师强调:当加工对象是农产品时,只有加工和再加工环节属于工业。 教师: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工业生产? 学生:认真分析判断。 【设计意图】明析工业的定义及环节。 教师:讲解工业的分类:重工业和轻工业。并出示练习题。 学生:判断各产业属于重工业还是轻工业。 教师补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通常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设计意图】能识别重工业和轻工业。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认证听讲,勾画课本相关内容。 教师讲解: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在多个方面领先世界。 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读图,分析我国产品出口特点。 学生:出口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教师:讲解我国的大国重器。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 教师:读图,分析我国工业中心分布的变化。 学生:建国前,工业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一片空白。建国后,一方面发挥沿海工业优势,另一方面,加强内陆工业建设。 教师:读图,从工业类型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学生:自然资源的开采、原材料的加工等,多集中在我国中西部一些资源蕴含丰富的地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的生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教师:读图,从工业增加值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学生:从工业增加值看,发达的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线地区。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教师:想一想,工业中心的分布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政策、交通、技术等。 【设计意图】掌握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小组活动:认识我国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 结合图1.12,比较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差异。 黑河—腾冲线以东,工业发达城市较多,分布密集; 黑河—腾冲线以西,工业发达城市较少,分布稀疏。 3. 结合图2.25,解释我国长江流域主要工业城市沿江分布的原因。 长江作为"黄金水道",航运便利且运输成本低。 长江提供稳定的工业用水,满足工业生产。 沿江平原地势平坦,降低城市建设难度。 教师: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学生:自主阅读“思与学”,回答:实现信息化需要对数据进行存储和计算,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数据计算需求大,但供电缺乏;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西北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电力生产优势显著。“东数西算”有助于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 【设计意图】综合分析了解我国的工业布局。 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 教师讲解:工业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教师:想一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