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9285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601382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气温,变化,分布,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地理
    4.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课 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 七年级上册 4单元 第2节 新课标 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核心素养 目标 1.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能绘制气温曲线图。(区域认知) 2.能够依据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能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综合思维) 3.从全球气温的视角,看待气温对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学生在第一章已学等高线判读,可在此基础上联系、对比学习本节课。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结合中国穿衣指数地图,思考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人穿衣不同? 让学生感知到气温不仅有时间变化,还有空间变化。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二 一、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1.等温线的概念 同一时间,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等温线图的看图方法 同线等温, 同图等距。 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低温中心(高原或山地) 小练习: A、B两点的气温为 ℃。 C点的气温为 ℃,它和A、B两点之间的温度相差 ℃。 甲区域等温线相对密集,说明温度差异 。乙 区域等温线相对稀疏,说明温度差异 。 整体来看,这幅等温线图中,气温自 向 递减。 结合等高线的方法,学习等温线的判读: ①看等温线延伸方向 ②看等温线疏密程度 ③看等温线闭合情况 通过练习来巩固提升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习任务三 世界气温的分布 1.归纳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影响因素是? 生: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师:结合下图:两等量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思考: 在直射的地方照射的面积 ,A获得的热量 。 在直射的地方照射的面积 ,B获得的热量 。 生:小 多 大 少 师: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所以世界年平均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2.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生: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结论:1月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的密集,7月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的密集。 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结论:1月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7月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拓展: 实验证明:白天沙石气温比水高,夜晚沙石气温比水低。这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沙石(代表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水(代表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同纬度陆地与海洋相比,夏季陆地的气温高,冬季则相反。 南、北半球哪个半球等温线更平直?为什么? 结论:南半球更平直,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大。 知识拓展: (1)北半球“寒极” 奥伊米亚康的12月至次年1月,昼夜气温均低于-45℃, 在1885年2月以-67.7℃的正式记录获得北半球“寒极”的称号,1964年1月又以-71℃的低温打破了原有的纪录。气温绝对年较差达101.8℃,世界上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之一。 这里也是最冷的永久定居点,在室外呼吸,人们可以听到自己呼出的气变成冰渣的声音;当奥伊米亚康的渔民从冰面下把鱼打上来后,仅需20秒鱼就会冻成冰棍。气温只有下降到-52℃,村里唯一的一所学校才开始停课。一年里奥伊米亚康最盛大的活动就是庆祝“寒冷极点节”。 “世界热极” 巴士拉属于亚热带沙漠气候,7月极其炎热,平均高温均在40摄氏度以上。年平均气温为23度,极端高温出现在1921年7月8日,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