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 课 题 海陆的变迁 人教 七年级上册 3单元 第3节 新课标 要求 1.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 结合实例,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 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认识海陆变迁的原因。(综合思维) 2.了解“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带”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区域认知) 3.通过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形成“发现问题一思考假设一找证据论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魏格纳的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人地协调观) 学习 重难点 能运用地图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二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的概念 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运用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①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地壳的变动 拓展:视频《为什么说喜马拉雅山是从海里升上来的》 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答案:海平面的升降 ③欧洲的荷兰是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有1/4 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据统计,荷兰约有17%的国土面积(约7000平方千米)都是从大海里填出来的。 答案:填海造陆 拓展:香港机场填海造陆修建的 辩证地认识围海造陆 利:围海造陆,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 弊:围海造陆的后遗症:破坏了地下水位;许多自然植物和动物剧减。 3.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 人为原因:围海造陆 分析三个例子(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有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分析三个例子,从三个例子中得出海陆变迁有人为和自然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 大陆漂移学说 关于地球海陆轮廓的争论 观点1: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运动的。 观点2: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是不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据。魏格纳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但是,他的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拓展:能发现启示的地图 国际上通行的两种世界地图 太平洋版世界地图 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