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1681

3 天窗 教案(2课时)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241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天窗,教案,2课时
  • cover
学会质疑促思维,对比阅读促感悟 ———《天窗》教学设计 设计特色: 从课题出发,紧扣“天窗”基于成人和孩子不同的意义,快速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围绕课文最后一段,激发探究意识,切入“下雨天”和“临睡前”这两个描写相似的场景,通过对比阅读,以一带一,体会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感悟天窗带来的慰藉。从而落实本单元“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思想感情”这一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 课文简析: 本课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全文分为三部分,先交代了天窗的来历,再选取了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了孩子们想在下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从小小的天窗获得乐趣和慰藉。最后,由天窗生发出对孩子们想象力的思考和赞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锐”等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慰藉、霸气十足”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体会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体会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提取信息,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质疑:什么是“天窗”,有何作用? 2.阅读课文1———3段,提取信息,解决疑难。 (1)结合课文插图,从第3段直接提取信息,明确什么是“天窗”。 (2)引导结合第1———3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天窗的作用。 预设:乡下人家在屋顶上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就叫作“天窗”。旧式建筑都是木板窗,在大风大雨的日子里,关了木板窗,全靠天窗采光。 3.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欣赏桐乡乌镇带木板窗的建筑。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从小生活在这里,对这天窗感触颇深,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后写下了这篇散文———天窗。 (2)补充资料,了解作者。 茅盾(1896 年-1981 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 年 3 月 14 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 25 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慰藉 卜落卜落 一瞥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蝙蝠 猫头鹰 (1)指名读词,随机正音,帮助理解。 重点指导———慰藉 ①指导正音“wèi jiè” ②观看“微课”,了解“慰藉”的意思,并区分“藉”与“籍”。 重点指导———卜落卜落 ①“卜”在词语中念“bǔ”,这也是一个姓氏。 ②“卜落卜落”在文中是拟声词,“落”字念轻声。 (2)聚焦笔画繁多的生字,指导书写。 “滩”字中间的“又”要变形,横撇上斜,捺改为点,右边“隹”的单人旁要注意与“又”的穿插。 “鹰”笔画较多,“广”写宽大一些,里面的横画注意间距均匀、紧凑。 “慰”和“霸”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将“慰”的上半部分和“霸”的下半部分写紧凑。 3.围绕课题,理清脉络。 (1)通过刚才对课文1———3段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了设计“天窗”的作用在于———采光。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它的作用仅是采光吗? (2)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 (3)集体交流,形成板书。 在学生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几次出现“慰藉”这个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 采光 天窗 下雨天 慰藉 临睡前 (4)小结:文中,茅盾先生不仅介绍了天窗的由来,还用很大的篇幅写了天窗在“下雨天”和“临睡前”这两个特殊时刻对于孩子们的意义。 板块三:聚焦结尾,学会质疑 1.学生默读结尾自主质疑,师生整理问题。 预设1: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