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青春的旋律》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青春的旋律》 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四单元 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上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引导学生正视青春期变化,培养积极应对策略 2.学生情况分析:- 学情特点: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初期,面临身体发育焦虑(如长痘、体型变化)和人际关系困扰(如亲子矛盾、同伴压力)。 - 学习基础:已具备初步自我认知能力,但对心理变化的理性分析能力较弱。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 认知目标:理解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的科学原理,识别常见成长烦恼的成因。 -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与情景模拟,掌握解决青春期困扰的沟通技巧。 - 情感目标:接纳自我变化,增强对青春期成长的积极认同感。 - 过程性评价:观察员记录《合作雷达图》,关注小组讨论中的共情表达。 - 成果评价:评选“最佳解决方案”。 - 反思评价:学生撰写“感悟与收获”反思日志。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 - 青春期身心变化的核心知识。 - 解决人际冲突的实践能力。 学习难点 - 逆反心理的理性调控。 - 隐私保护与开放沟通的平衡。 1.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如“被起绰号”“卫生巾事件”)深化共情能力。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小萍的成长故事”讨论亲子沟通策略。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师生活动: 1. 教师播放短视频《青春变奏曲》(2分钟),内容包含中学生常见的身体变化(如长痘、身高突增)、心理矛盾(如亲子冲突、同伴嘲笑)。 2. 学生观看视频后,举手回答教师提问: - “视频中哪些场景让你联想到自己的经历?” - “你认为青春期最需要解决的困惑是什么?” 3.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探索青春期的身心密码,学会接纳变化、化解烦恼,让青春之花自信绽放!” - 情境代入:通过真实场景视频引发情感共鸣,降低学生对敏感话题的防御心理。 - 问题驱动:以提问激活学生思考,明确课堂目标,聚焦青春期核心问题。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师生活动: 1. 教师结合图片2(“心海导航”): - 讲解青春期生理变化:身高体重增长、第二性征发育(如月经、遗精)、激素变化对情绪的影响。 - 解析心理变化:自我意识增强、独立需求与依赖心理的矛盾、情绪波动特点。 2. 学生分组填写“变化自查表”(图片4“青春期,变变变”): - 在表格中匿名勾选自己经历的身体、心理、行为变化。 - 每组派代表分享一项“最惊喜的变化”和“最困扰的变化”。 - 知识结构化:通过科学讲解消除学生对生理变化的误解,建立理性认知。 - 自我觉察:匿名填写表格降低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正视变化,为后续活动铺垫。 三、活动在线(15分钟) 师生活动: 1. 情景再现(图片1“情景再现”): - 教师分发情景卡(如“被起绰号”“卫生巾尴尬”“长痘焦虑”)。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解决方案,要求包含: - 1句积极暗示语言(如“我的价值不取决于外貌”)。 - 1个具体行动(如“主动找老师调解矛盾”)。 - 各组通过角色扮演展示解决方案。 2. 同伴赋能(图片1“成长的烦恼”): - 学生交换小组,用“三明治法则”(优点+建议+鼓励)对他人方案提出改进建议。 - 实践迁移:通过情景模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策略,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 共情训练:同伴反馈机制培养同理心,学习建设性沟通技巧。 四、体验课堂(10分钟) 师生活动: 1. 情感体验(图片5“体验课堂”): - 教师展示图片(运动、阅读、友谊),提问:“哪些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