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4920

2.2《红烛》课件(共42张PPT)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770045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红烛,课件,4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文本解读 《红烛》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 本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甘愿牺牲,赤诚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新诗相关知识。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节奏与感情,理解“红烛”意象的内涵,赏析诗歌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3.了解诗歌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体会诗人闻一多的人格美,即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感悟诗人献身光明、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诗人”: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先后出版诗集《红烛》、《死水》,以及他对新诗理论所做的重要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除诗歌外,他还多有美术、戏剧等创作。 “学者”: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斗士”: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知人论世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即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 主要经历: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夏,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当时闻一多在美国留学,他的第一部诗集即将出版,心情是高兴而又复杂的。闻一多受唯美主义的影响,追求纯美的艺术,心气和志向都很高的。他写下《红烛》这首诗作为“序诗”,并以此作为诗集的书名,是想表达自己献身艺术、追求唯美的心愿。 五四后的中国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在这样的时代,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会面临怎样的困境与选择? 创作背景: 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但是在美国,他看到中国留美学生备受歧视。 此时国内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进一步激发了闻一多的爱国热情,让他满腔的愤慨和挚爱,迫切地要用诗歌来表达。 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1923 年他以这首《红烛》为序诗,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将爱国热情和古诗词的唯美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新格律诗 新格律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 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早在“五四文学革命” 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