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文情况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导语 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 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魏晋 古体诗 唐诗 宋词 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导语 单元学习目标 写作任务 曹操 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奸雄;京剧中曹操是白脸扮相(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 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 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 导语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有。” ———孙权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裴松之 名人眼中的曹操 学习目标 1.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诗歌比兴、用典手法的艺术效果,体会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分析“忧”的内涵,结合曹操生平及其作品感受诗人形象。 4.感受诗歌的雄健深沉的建安风骨,体会并学习曹操求贤若渴、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知人论世·探 感知力 《短歌行》写于赤壁大战前夕?,曹军铁索连舟之后,在一个月朗星稀、风平浪静的夜晚,曹军的主帅曹操宴请众将。当晚,一轮明月从东方大江上一跃而出,慢慢升入夜空,平静的大江上闪着跳跃的银光。曹操看着这明媚的月色,看着江南那迷蒙的山影,心底涌出万千种感情。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4岁的曹操感于此景,横槊赋诗,即席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时代背景 文学知识 乐府 《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兵车行》《丽人行》《十五从军行》 《白头吟》 《李凭箜篌引》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歌 行 吟 引 曲 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 除了歌、行,还有吟、曲、引等,也是乐府诗。 《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