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有一位词人,他一生坎坷却始终笑对人生,他的作品既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柔情,也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豪情。他就是苏轼。黄州,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因他的到来而闪耀千古 ——— 他在这里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更写下了一首被誉为 “宋词第一” 的千古绝唱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样的赤壁,同样的江月,为何能让苏轼三次挥毫,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去探寻赤壁的魅力,更去感受苏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书写出怎样的 “生命的诗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豪放词牌和咏史抒怀诗,积累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诗歌语言,分析意象意境。探究词中运用的用典、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豪放词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 ,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诗歌方面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方面和黄庭坚、米芾(fú)、蔡襄(xiānɡ)并称“宋四家”。 旷世全才,样样精通 一生坎坷苏东坡 苏轼的人生地图 ① 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 1069-1085,变法中,忤王安石。调离中央,先后知杭、密、徐、湖州。“乌台诗案”、黄州。 ③ 1085-1093,元佑更化期,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入朝任要职。召还,遭两党攻击,出知杭、颍、扬、定州。 ④ 1093-1101,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打击旧党被惩处,后被贬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宋朝 ·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屡遭打击,仕途坎坷 知人论世 扣在苏轼身上的罪名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出自《山村五绝》)讽刺农田水利法: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讽刺贡 ... ...